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内蒙古扎鲁特地区鲁D1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生烃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古扎鲁特地区鲁D1井上二叠统林西组(P3l)的发育特征及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3l暗色泥岩发育(厚度达到775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ω(TOC)分布在0.12%~1.35%,平均值为0.58%,达到了中等烃源岩标准;应用Pr/n-C17与Ph/n-C18的相关关系及C27、C28、C29甾烷(ααα-20R)三者的相对含量,判断其有机质类型为Ⅱ型;镜质组反射率与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达到了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认为,P3l是潜在的烃源岩层位,具备较好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晚白垩纪地层中。气样组分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生物气气源层具强-较强的还原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持续沉降、快速沉积作用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是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浅层气的聚集和保存,该区储气层以细砂为主,由于埋藏浅、时代新、岩石疏松、未固结成岩,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本区白垩系泉头组至嫩江组沉积时期,是大型沉积坳陷形成和发展的全盛时期。坳陷期在盆地中部形成了湖区或沉积中心,湖区范围大于8万平方公里,沉积了松辽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层,同时也为良好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或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相似文献   
4.
黔北坳陷小草坝泥盆系古油藏储层沥青充填于生物碎屑白云岩的溶蚀孔洞、晶间孔及裂缝中,储层沥青为固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4.08%~4.14%之间,在有机溶剂中基本不溶解。沥青正构烷烃轻重比较高,一般介于1.5~9.0之间,前峰优势显著;多数沥青样品的萜烷中三环萜丰度相对于霍烷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样品甾烷中C21孕甾烷和C22升孕甾烷丰度相对于C27-C29甾烷同样具有明显优势。沥青及沥青包裹体不发荧光,红外光谱中无脂族基团和含氧基团吸收峰。沥青的物理、光学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经历了高温热演化,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甾萜烷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与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区别明显,而沥青碳同位素与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很好的可比性,表明沥青的油源来自上古生界烃源岩。成藏史恢复表明,古油藏于三叠纪中晚期形成,白垩纪早期深埋裂解形成固体沥青,燕山-喜马拉雅期抬升暴露至地表。   相似文献   
5.
王府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中浅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辽盆地王府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中浅层原油族组成、轻烃、链烷烃、甾烷、萜烷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扶余、杨大城子原油为同一个族群,同时根据原油成熟度的差异,又将其分为3个组群:A区长20井、三403井和五204井分布于古、今构造高部位,为低熟原油,C区双32井位于王府凹陷内,为中等成熟原油,其余组成B区,为低熟-中等成熟原油。  相似文献   
6.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室内含水封闭热解系统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嫩江组二段湖相页岩开展了生烃全过程模拟实验(Ro=0.61%~4.01%),并对处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基于抽提前后有机碳含量、N2吸附和矿物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研究了有机质成熟过程中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页岩在模拟实验后BJH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均大幅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 73~0.101 61 cm3/g和0.60~15.75 m2/g。成熟-高熟阶段干酪根热降解和残留烃热裂解促使纳米级孔隙快速发育,过熟阶段随着有机质生烃能力减弱,纳米级孔隙发育速率变缓;生油高峰期液态烃生成并充注在纳米级孔隙内,抑制了纳米级孔隙形成。油气生成和排出过程对纳米级孔隙发育起主导作用,固体焦沥青在不断富集的同时其本身发育纳米级有机孔隙,黏土矿物的伊利石化和石英溶蚀均有利于纳米级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王府凹陷扶杨油层原油充注途径示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砂岩油藏充注模式,通过研究油藏内部原油成熟度的微细变化,依据成熟度参数的等值线可以示踪油藏充注的过程,成熟度参数等值线向前最为凸出的部位是石油运移/充注的优势途径。通过研究各项饱和烃成熟度参数,筛选出三环萜烷/17α(H)-C30藿烷,Ts/(Ts+Tm),C30重排藿烷/17α(H)-C30藿烷,C29甾烷ββ/(ββ+αα)等4项不受其他地质因素影响的参数,用于王府凹陷扶杨油层原油运移/充注途径的研究。通过17件扶杨油层原油的研究表明,所有参数均反映出王府凹陷原油成熟度分布规律一致,双32井为原油充注点,其离烃源灶最近;研究区内存在3条优势运移/充注途径,一是自双32井往北东方向充注至双26—双301—双31井区;二是自双32井处,经双38井,往北西西方向充注至长64—长11—长17井区;三是自双32井往北西方向充注至双231—双23井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苦水沟地区白山组实测剖面烃源岩展布特征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山组暗色泥岩发育,厚度达到了518.1m,主要沉积于浅海陆棚环境.有机碳含量分布范围0.05%~1.26%,平均值为0.57%.应用Pr/nC17与Ph/nC18的相关关系及C27、C28、C29甾烷(ααα--20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