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泌阳凹陷砂体与构造配置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体与构造的配置模式,直接影响油气聚集规律,配置关系越好,探明储量就越多。泌阳凹陷砂体与构造的配置关系有六种模式:下倾-上倾式;下倾-下倾式;下倾-上斜交式;下倾-下斜交式;垂直长轴式;平行长轴式。简要分析了各种模式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棚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 ,来自南部陡坡的扇三角洲砂体由南向北展布 ,与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配置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 ,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性质。储层的含油气性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通过测井相精细研究 ,划分了六种沉积微相类型 ,其中中远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为有利储集相带 ,含油气性最好 ,据此预测了两个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的油气藏在时空分布上明显受到新生代构造的控制。主控断层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明显,铲式断层上盘的半地堑有比较稳定的沉降中心,控制烃源岩演化与生烃洼陷分布,为周边构造带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大量实例证明,泌阳凹陷主要砂体大多发育分布在变换构造控制区内,尤其是核三段的8个砂组,特征更加明显,其主力砂体均分布在变换构造发育区,变换构造控制了储层的分布;该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的4个阶段,分别对油气运移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泌阳凹陷阶梯状和单向垂向运移2种油气运移方式;伸展构造控制了圈闭的形成,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构造作用使各成藏要素紧密联系,易于形成有利成藏组合,最终形成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5.
水驱曲线是注水开发油田固有的特征曲线。文中以水驱油两相流动的非活塞线性理论模型为基础 ,导出了一种新型水驱曲线方程 :Np =A -B/ (Lp+C) 0 .5。理论研究表明 ,新型水驱曲线方程的系数A与油藏的可动油储量Nom有着密切的联系 ,即Nom =A ;系数B与油藏的石油地质储量N有着密切的联系 ,即N =a×B2 /3,并用实例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与目前常用的各水驱曲线方程相比 ,新型水驱曲线方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深入以及储量的增长变化,油气储量分布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和变更,传统的手工储量面积图形计算与管理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而随着计算机对海量数据、图形计算等处理技术的提高,可以通过采用统一的MAPGIS K9平台建立空间图形数据标准,借助于空间数据运算分析和空间技术重构等技术,构建储量数量、空间位置与上报时间三统一的储量分析流程,完成储量面积图形变更、对比分析、汇总和查询等储量变化分析,为油田图形空间管理和油田勘探开发动态实时跟踪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储量替代率是反映石油公司经营状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石油公司合理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和考核各分公司的重要指标。由于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储量替代率的准确预测难度很大。介绍了SEC储量替代率的内涵和特点,从SEC储量变化构成特点探讨了SEC储量替代率预测方法,即通过预测年度的“扩边及新发现”新增储量、“老区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和“修正”储量这三部分的储量,进而预测SEC储量替代率。该方法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利用该方法对2011年某油田的SEC储量替代率进行了预测和验证,并讨论了影响SEC储量替代率指标预测结果的4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庄油田是近两年河南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主要探区。针对新庄油田为断块(断鼻)层状边水稠油油藏、含油带窄、含油层段内有多个油水系统且无统一油水边界的地质特点,在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试油、试采数据,建立了油水层、油干层判别标准,提高了稠油层测井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10.
双河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小而肥"油田,储量丰度300.4×10^4t/km^2。但分析发现,在储量丰度如此之大的油田,大部分圈闭并未充满油气,而且不同圈闭的充满度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表明,这种差异与储层渗透率级差优势通道有较大的关系,即储层通道渗流能力对油气充注起控制作用,油气充注受到油组内级差优势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