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压力高达1—3GPa、温度为400—700℃的条件下,在密闭体系中进行了褐煤加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产物中液态烃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压力、温度及恒温时间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模拟液态产物氯仿沥青“A”的有机碳含量为0.91%-2.55%,2GPa条件下其高峰值后移至700℃,说明高压抑制了液态烃的生成,同时压力升高有利于有机质降解产物的环化、聚合和芳构化。在400—600℃条件下,温度升高或恒温时间增长,OEP和Pr/Ph值均减小;而在700℃的恒温条件下,压力增高,OEP和Pr/Ph值均增大。说明有机质的成熟度与温度和加热时间成正相关,而压力增加抑制了有机质的成熟演化。在高压条件下,芳烃演化的主要趋势是甲基化作用,压力升高有利于甲基化反应和甲基重排。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在20℃/h和2℃/h两种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沁水盆地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以及现代泥炭模拟固体产物镜质组反射率Ro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336.8~600℃的模拟温度区间,2℃/h和20℃/h两种升温速率条件下,模拟固体产物Ro值太原组煤岩分别为1.07%~4.50%和0.83%~3.97%,山西组煤岩分别为0.98%~4.51%和0.80%~4.05%,泥炭分别为0.96%~4.19%和0.72%~3.72%.2)随着实验温度的增高,煤岩以及泥炭的热模拟固体产物累积Ro值都呈直线增加,并且在实验温度区间范围内,2C/h升温速率条件下的Ro值增长值都要高于20℃/h升温速率条件下的Ro值增长值,说明升温速率是影响有机质热成熟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3)在2种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岩以及泥炭固体产物的Ro值随温度的相对波动较为明显,这主要反映了Ro值热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总体来说,煤岩与泥炭的固体产物镜质组反射率在演化阶段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是太原组煤岩固体产物的Ro值变化相对幅度较大,而山西组煤岩和泥炭则较小.4)在相同的升温速率条件下,同一温度不同样品之间模拟固体产物的累积Ro值不同,大部分温度点处太原组煤岩Ro值最高,山西组煤岩次之,泥炭最低,并且各个样品之间Ro值的相对变化显,反映了样品性质对模拟固体产物Ro值演化的影响.结合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和认识,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长7-长10油层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运移问题,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咔唑类化合物总含量等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值表明,研究区原油在平面上由峰2井和白165井向元城地区运移,盆地中心原油向富县地区和盆地南部的正10井和长20井运移;在垂向上原油由长7向长10油层组运移,长9油层组原油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目前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油田。为明确勘探方向和目标,通过测试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氦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该油田的油气成因和运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的3He/4He比值分布在2.99×10-8~8.27×10-8之间,平均为4.89×10-8;R/Ra比值为0.02~0.06,平均为0.035。这反映了壳源成因特征,说明该油田油气在形成和运移聚集过程中缺乏地幔流体的参与。该油田原油伴生气中氦同位素组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认为这种分布特征起因于油气运移过程中伴生气的扩散作用和水、油溶解作用的氦同位素分馏,因而氦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可能是一种可以表征油气运移情况的新指标。据此指标揭示出该油田的油气由南向北运移,说明油气主要来自该油田南部满加尔坳陷及其邻近地区的烃源岩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s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s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油层组向延s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芳香烃在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油气运移、热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烷基萘和含硫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荧葸、苝、芘、苯并荧蒽和苯并芘等化合物标志着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母源输入类型。甲基萘指数和甲基菲指数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苯并噻吩异构体的相对分布可用于成熟度评价;稠环芳烃中m(荧蒽),m(芘)、m(苝)/m[苯并(e)芘]和m(苯并荧蒽)/m[苯并(e)芘]比值是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杂环芳烃中的吡咯类化合物和二苯并噻吩具有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有效的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方向的分子级示踪参数。沉积物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组成非常复杂.故应提高仪器精度.加强对一些特殊芳香烃标志物的鉴定.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地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23是凝析气藏, 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 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 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 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23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 深层E23油气来自E23烃源岩, 浅层N22的油来自N1 烃源岩; 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 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 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
典型食用油的荧光光谱特性与拉曼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激光拉曼技术,建立了基于光谱分析的食用油快速分析系统,并利用此系统测量了多种油类样品的荧光光谱及拉曼光谱信号,结果表明,油类样品存在极为丰富的荧光信号和拉曼信号,不同种类的油类样品信号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食用油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可以作为食用油安全快速检测的一种依据,适于发展快速监测仪器。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18个油田分布于柴北地区和柴西地区,且以柴西地区最多。两个地区原油的成因截然不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采集于两地区13个油田的16个原油样品中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西部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超咸水湖相,北部原油形成于弱氧化淡水湖沼相;西部原油的母质主要为菌藻类,北部原油更多的来自陆源高等植物。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并结合碳同位素组成,将柴达木盆地原油划分为两大类7种次级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