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含油污泥工业化处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和流程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就国内目前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处理技术进行概述,以期为合理地选用或开发适合对象性质的工艺技术和流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塞160油藏储集层裂缝是在物理成岩作用下形成的天然不连续面,本文结合油藏动态监测数据及注水开发地质特征,阐述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产生的原因,评价各种技术手段的适应性,提出了塞160区下步稳产方向与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波动采油技术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处理效果对油藏物性及施工技术参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本文分析了两种波动采油技术的特性,研究了增产机理及有效作用范围,在总结安塞油田长西区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工艺参数确定及工艺方案设计,分析评价了试验效果。借以希望能够为安塞外围特低渗透油田发展波动采油技术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区的井深和产液量条件比较适合杆式泵的应用条件。2010开始在我区大量推广使用杆式泵,通过近两年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分析,发现了杆式泵在应用中暴漏的问题,本文结合修井现场,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我区杆式泵的管理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从而使杆式泵在我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双河油田典型聚驱开发单元Ⅱ4-5层系为依托,采取现场取心研究为手段,利用含油薄片、图像分析、荧光分析技术,对比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微观剩余油在孔隙空间的分布特征及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①水驱后剩余油多是水包油状,油水混合,且主要以大斑块、连片状、网络状的形式存在;②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形态更为复杂,岩石骨架较为清晰,零星分布的剩余油较多,且多以4、斑块或孤滴状为主,表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呈现形态多样、散、碎的特点;③油层内部非均质性使得不同层段水淹程度不同,中、弱水洗主要集中在中低渗透层段,细砂岩及中细砂岩含油较多。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低渗透油田注水压力高、欠注的问题,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试验,选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JT202作为注水井的降压增注剂。通过试验优化,其投加合理的投加浓度为1%,合理的投加周期为5~8个月。现场应用表明,该活性剂体系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区,油气勘探也一直围绕着烃源岩周边进行勘探。在沉积相研究时,发现各三角洲体系间发育大型的湖湾,湖湾区暗色泥岩发育;通过采集前人认为非烃源岩发育区的湖湾泥岩样品,地化分析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地化,综合评价认为湖湾区暗色泥岩是好-中等烃源岩。该认识对鄂尔多斯油气成藏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义意,扩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8.
靖-吴地区主要油气富集层长。油组经多年开发,已经不能满足增储上产的需要。笔者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与长5砂组沉积背景的基础上,认为靖-吴地区长;砂组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位。通过油源、构造条件、砂岩分布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油气运移条件等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靖-吴地区主控成藏条件是岩性圈闭条件;综合分析沉积、构造、岩性圈闭、测井解释、试油成果,认为靖-吴地区长1/9砂组下一步勘探目标主要是高14-塞542-高22井区和高46-高121井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