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波形分类为基础的地震相分类研究可以有效筛选并快速逼近有利勘探目标。通过对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原理的分析,以川东北地区清溪场区块为例,讨论了实施过程中时窗选取、模型道创建以及地震相成图中分类数和迭代次数的确定等问题,对清溪场构造飞仙关组飞四段地震相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地震相成图,从图中分辨出了清溪A、B、C井的地震相情况,与钻探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日益趋热的页岩气勘探与常规天然气勘探相比,其储层预测技术有显著差别。本文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为例开展页岩气层段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技术研究: 1充分考虑页岩气储层特性建立其弹性参数模型并进行AVO正演分析,可知页岩气表现出“弱AVO响应”特征; 2对比分析基于道集的反演与基于部分叠加的反演,认为前者更适合刻画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内高含气泥页岩层段储层特征,所得反演结果分辨率较高且与钻井资料吻合; 3应用基于道集叠前方法反演的弹性参数预测泥页岩层段的总有机碳含量(TOC),圈定优质泥页岩层段分布范围,并为页岩气开发井位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YB地区长兴组礁滩地震相精细刻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秋红  李雷涛  屈大鹏  彭俊 《石油物探》2012,51(1):98-103,114
为了准确划分YB地区长兴组的沉积相带,进一步开展长兴组礁滩储层精细预测,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地震相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析;然后利用地震相切片技术,分析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时期相带发育及迁移情况;最后进行地震相平面分析,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较好地划分出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相带,认为YB地区长兴组主要划分为开阔台地相、礁后浅滩相、台地边缘礁滩相以及斜坡陆棚相四大相带,清楚地展现了生物礁滩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矿井提升机的全自动控制和保护,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矿山生产的安全和效率提供保障,提出基于冗余PLC控制的矿井提升机的全自动交流调速系统。该系统通过变频调速实现矿井提升机的全自动无极调速。实践证明,采用冗余PLC控制的矿井提升机调速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与保护,同时还可以有效节能。随着其在工矿中的实际应用,矿井提升机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中,传统的方位角划分方法选择保留全方位角覆盖偏移距,切除方位角覆盖不均匀的远偏数据,这种做法损失了大部分远偏数据,容易造成裂缝预测结果的不准确。文中根据研究区的数据情况对方位角划分方案进行了优化,在保留全方位角覆盖偏移距的基础上,适当保留了部分大偏移距数据,切除了部分小偏移距数据。优化的方位角划分方案在研究区应用效果精度更高,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煤矿井下主排水系统控制技术落后、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等问题,研制开发了一种基于PLC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矿井主排水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该系统集井下现场控制和地面远程监控于一体,具有数据采集、实时监测与控制、故障报警等功能。本文提出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了系统硬件和软件,在实验室和现场对系统进行了试验调试,并投入了工业运行。实验和工业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运行可靠,可有效提高矿井主排水系统的控制水平,改善其管理模式,实现井下中央泵房的无人化或少人化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临钢24m^2烧结机固体燃耗高的原因,并在总结近几年降低固体燃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降低燃耗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地面远程自动化控制矿井水泵房,使水泵房实现节能增效,基于国内水泵房现存不足,设计了一种矿井水泵房远程集控系统,具体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结构及怎样进行水泵房的远程集控,分析了系统主要控制方式,总结了系统远程集控流程。首先进行的是指令下发前状态的判断,其次控制系统接收到水泵的启动命令时自动选定射流以及排水管路以及准备开启的水泵,当监测到水仓内的水位低于预定的下限时立刻停止水泵运行,当系统内部出现故障时进行故障停泵。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远程控制系统,能有效控制矿井水泵房运行,更好地满足矿井排水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746个住宅建筑楼盘的问卷调研及110个住宅楼盘的现场勘查,探明了当前空调器室外机的主要安装形式为百叶窗凹槽,并调研其特征尺寸,依据调研结果还原其使用场景,在焓差实验室内对一台1 HP房间空调器采用GB/T 7725-2004的制冷性能实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对比测试.结果 表明,常用百叶窗凹槽将导致空调器制冷能效比EER衰减36%,影响其性能的通风尺寸依次为前、左、上、后、右的间距,同时,百叶窗的格栅间距、倾斜方向与角度大小也是影响空调器性能的重要因素,且格栅间距存在有最优值;在此基础上,分析给出了1 HP空调器制冷能效比衰减小于舭的凹槽空间最小通风尺寸推荐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