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2.
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设计思路,即首先依据经验粗略设计机械结构,然后利用ANSYS对其进行变形、应力等分析,以校核其强度、刚度;然后利用Hyperworks进行拓扑结构优化设计,得到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设计思路,即首先依据经验粗略设计机械结构,然后利用ANSYS对其进行变形、应力等分析,以校核其强度、刚度;然后利用Hyperworks进行拓扑结构优化设计,得到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动车组行驶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极速变化,容易导致车体外表面涂层产生诸如脱落、鼓泡、附着力降低等腐蚀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以现有动车组涂层体系的性能要求为基础,设计综合循环腐蚀实验方案,在实验室模拟动车组的各种实际运行环境,重点观察和研究循环腐蚀试验中涂层样板的外观和附着力等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周期的增加,动车组涂层光泽和附着力变化较明显,结合现场实验数据,可保证 10 a使用寿命。预计实际使用年限可达到 15 a。  相似文献   
5.
针对延安炼油厂年产量200万t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顶空冷器内侧腐蚀问题,进行现场取样检测,配制模拟溶液,研究氯离子单一因素的变化对腐蚀结果的影响,选用了空冷管束常用的10钢、20钢和304不锈钢三种材料进行腐蚀试验。通过对试验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的分析,得到氯离子对10#钢和20#钢的腐蚀机理相同;三种材料都会随着氯离子的加入,出现局部腐蚀点蚀,且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大都有腐蚀加剧的趋势;304钢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变大,点蚀电位下降不明显,钝化膜变的不稳定。综合对比,304钢抗腐蚀性表现优于10#钢,10#钢优于20#钢,但10#钢对于氯离子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口径、高频段反射面天线的应用,由重力、热和风等因素引起的主反射面变形会导致天线性能明显下降.如果合理的天线设计还不能满足性能要求,需采用补偿方法来提升天线性能.文中综合介绍了常见的两种补偿方法:机械补偿方法和电子补偿方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总结来展望未来大型高精度天线补偿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油路的走向和电磁阀的控制状态,将错综复杂的换挡油路过程简化为基本的逻辑表达过程,使得换挡过程更清晰,并用逻辑法表达自动变速器的油路走向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了解通用防腐底漆的性能,选取5种不同类型的通用防腐底漆进行性能比对试验。通过开展常规理化试验和涂层环境试验,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对防腐底漆产品性能进行系统评价。最终筛选出了2种防腐性能优异的通用防腐底漆,并对实际施工和应用中通用底漆的选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复杂环境下62.8 m高砖结构烟囱的爆破拆除,充分考虑了烟囱的结构和周围环境,在东西北三面倒塌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比较各种拆除方案。经分析初选单向折叠爆破和双向折叠爆破两种方案对烟囱进行爆破拆除,设计上下切口圆心角为220°,下切口设置在烟囱0.5 m高处,切口高度为2 m,上切口设置在烟囱30 m高处,对上切口参数进行模拟优化。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初选方案进行倒塌效果对比,计算得出单向折叠爆破不满足拆除要求,遂选定双向折叠爆破。通过对1 m、1.5 m、2 m上切口高度和0.5 s、1 s、1.5 s、2 s、2.5 s上下切口爆破延期时差时间下的烟囱倒塌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烟囱的倒塌过程和爆堆分布范围,分析比较后确定了上切口高度为1 m,上下切口爆破延期时差为1 s时,烟囱折叠效果最好,倒塌空间小。进行爆破振动和飞石防护相关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后,爆破效果表明:在爆破过程中,烟囱按照设计方向顺利倒塌,周围建(构)筑物未出现损害,整体效果良好,到达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永370井区低渗油藏注水开发受效差,注采井间连通性识别困难等问题,运用物质平衡和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建立井间连通性电容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对于低渗油藏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油田,其注水受效时间一般在120天以上,滞后性较强,地层压力降低后再进行补充能量采用较高的注采比短时间无法恢复到初始产能,说明对于低渗油田的能量补充应该提前进行。研究成果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