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稠油流变特性的基础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稠油的流动特征,运用流变仪对稠油进行实验研究,结合常温常压下建立的物理评价模型,二者加以比较互为验证,从动态和静态2种角度测量了不同粘度稠油的流变特性;分析了稠油塑性粘度、屈服应力、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无水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宾汉流体特征,稠油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与孔喉大小、粘度因素关系密切.通过此实验模型模拟稠油在地下岩层孔喉的流动状态,验证了稠油在地下的流变特性,对开采稠油油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稠油流变性及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基于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合理的无水稠油流动特性物理评价模型—细管模型,测量了不同黏度稠油的流变性;建立了对应不同黏度稠油的流变模式和本构方程;确定了塑性黏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式;分析了管径、黏度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水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宾汉流体特征,其塑性黏度与启动压力梯度关系以对数形式相关性最好,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与管径、黏度因素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油井地质记录的次生孔隙预测,核磁共振数据及图像可将孔隙划分为微观、中等和宏观孔隙.井筒成像测井已能够为描述储层连通性而做出解释,而成为高辨析度的连通指标.推荐应用核磁共振及其图像的综合方法来鉴别高渗透率薄层,以此能够解释油田开发后期的油井生产动态或注水动态.以孔隙分类技术为基础,建立了改进的渗透率预测方法.实际生产结果证实了此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相态特性模型的状态方程可用来描述含水高温高压流体特性.水(极性)与烃(非极性)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将不对称(非随机)项添加到具有常规(随机)混合定律的吸附项上来进行模拟.多种烃类中气-液和液-液烃水溶解度参数被用来确定常规和非随机项间的双元反应参数.已开发的相态特性模型是在一较宽温度范围内利用烃和水的两元及三元混合物的两相和三相平衡参数进行评价的,而不是应用开发此模型的数据.水对高温高压下的纯烃和两元混合烃的影响也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配有毛管黏度计的高温高压装置测量的温度范围是150~200℃,压力高达20000 lb/in2(A),其测得的数据用来评价残余黏度模型.  相似文献   
5.
刘倩  张跃雷 《国外油田工程》2008,24(2):19-20,51
注水开发几乎不能从碳酸盐岩油藏中采出原油,因为碳酸盐岩油藏通常是油湿性和裂缝性的.将稀释的表面活性剂溶液注入裂缝中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IFT),改变岩石与中间体/水湿性物质的润湿性从而提高原油产量.一个三维、两相、多组分、有限差分和全隐式数值模拟模型已开发出来,此模型综合了吸附作用、相态特性、润湿性、相关毛细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变量.此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已经通过对比岩心级模拟结果与实验室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得以证实.从界面张力降低、润湿性改变和渗透率差异等方面来研究表面活性剂辅助重力泄油对这些过程参数的敏感性.在早期阶段通过改变润湿性来驱动原油生产,但在后期重力是主要驱动力.使润湿性向着水湿状态改变的表面活性剂能使高界面张力系统具有较高的采收率.对于低界面张力系统,不能改变润湿性的表面活性剂能使油田具有较高采收率.润湿性的大幅度改变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对于低界面张力系统采收率随渗透率的降低而显著降低,而对于高界面张力系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已经开发出一套新的测量完井压裂液流变性的技术标准.文中详细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制作流体及测量其流变性的步骤.基于技术标准的目的,完井液被定义为油井或气井在完井或修井过程中使用的增黏处理液,为测量单相或非散式层完井液的黏性特征提供标准方法.这些流体包括增黏盐液、砂石充填携带液、压裂液.也可以是交联液或非交联液(水、碳氢化合物或酸性基液).某一剪切过程模拟方法被应用于具有潜在剪切敏感的流体.该方法用于模拟地面仪器中的流体以及沿井筒向下运移过程中的剪切效应.剪切过程模拟多应用于新的压裂液研发过程中其对剪切敏感性的特征研究.本文给出了测量完井液黏性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