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区青山口组二段(青二段)钻井揭示其砂体分布规律极为复杂,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早期“深湖型”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沉积等地质认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系列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围绕大情字井区开展了系统岩心观察和岩心数据分析。岩心观察显示青二段存在大量指示风暴沉积特征的风暴岩,岩性和粒度分析揭示研究区沉积具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属性,表明青二段除发育三角洲沉积之外,同时还发育风暴沉积。经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的风暴岩根据垂向沉积序列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共5种类型,又根据不同类型风暴岩的沉积过程和搬运距离,近一步在平面上划分为原地风暴岩、近源风暴岩和远源风暴岩3类,其中原地风暴岩以Ⅰ型为主,Ⅱ型、Ⅲ型、Ⅳ型均为近源风暴岩,Ⅴ型为远源风暴岩。综合风暴岩的沉积特征,结合其剖面、平面展布,建立了研究区风暴沉积模式,从而形成大情字井区青二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与风暴沉积共同作用的认识,合理解释了实际钻遇砂体的复杂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后期油气高效勘探部署开发提供实际指导,亦可为相似油田区域沉积模式提供总结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石类型、矿物组分、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成因与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甜点”主要为砂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粉砂岩,下“甜点”主要为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白云质泥岩;上“甜点”平均孔隙度为9.4%,平均渗透率为0.0637mD,下“甜点”平均孔隙度为9.3%,平均渗透率为0.0231mD,均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储层。②研究区“甜点”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上、下“甜点”的差异受沉积环境变化和成岩作用影响,近岸滩和远岸滩物性较好,其次为远岸坝和云坪,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降低储集能力的两大因素,溶蚀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物性。③研究区上“甜点”具有“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特征,测井曲线呈尖峰状;下“甜点”具有“中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特征;核磁孔隙度大于5.5%可作为识别“甜点”的敏感参数,地震反演剖面上“甜点”具有中高阻抗特征。④下“甜点”段相较于上“甜点”段在凹陷内分布更广,储层物性更优。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疆诸多低阶煤矿(井)区煤层、煤系水中硫化氢(H_2S)含量较高的特殊地质现象,以沙尔湖煤矿低阶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品制备—酸化前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H_2S水溶液配置—样品浸泡酸液—酸化后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的实验步骤,物理模拟了H_2S水溶液与煤岩体的酸化作用过程,对比研究了H_2S水溶液酸化前后低阶煤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H_2S水溶液酸化后煤样孔隙体积增大,增幅达23.09%,其中大孔体积增幅达66.10%,中孔体积增大4.86%,孔隙连通性明显改善;酸化前后孔隙类型均以开放孔为主,酸化后开放孔体积明显增大,增幅达21.18%;酸化前后总孔比表面积变化不大,微孔和过渡孔的孔比表面积增幅分别为0.42%和1.37%,大孔的孔比表面积增大60.00%;H_2S水溶液酸化后,热力学模型的分形维数减小,表明孔隙表面变平滑,Menger海绵模型的分形维数增大,表明煤样孔隙空间形态及结构变复杂。H_2S水溶液对煤孔隙结构的改善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酸化作用引起碳酸盐岩类矿物与酸液发生溶蚀作用,导致充填于孔隙中的碳酸盐类矿物被溶蚀,从而产生孔隙体积增大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是酸化作用导致煤中黏土矿物等膨胀、分散,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孔隙,造成孔隙体积减小的负效应。但总体上溶蚀作用产生的正效应大于堵塞孔隙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使得H_2S水溶液酸化后总孔隙体积增大,孔隙连通性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1997年9月29日夜,宁县早胜镇迂村一马姓村民家麦草垛起火烧光。9月30日夜,其他三户村民麦草垛起火,经奋力扑救,未造成严重后果。10月1日夜又有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全岩分析等工作,研究其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混合细粒岩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分选性中等,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34%,渗透率平均为0.079 mD,属低渗致密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和成岩双重作用控制,其中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岩石类型的发育和分布,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条件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芦草沟组储层共经历了3次致密化阶段,压实作用是早期致密的主要原因,持续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在中期致密化阶段起到主导作用,晚期压实作用和碳酸盐岩、黏土矿物胶结共同作用于储层,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该成果可为开发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