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硅藻土陶瓷微孔膜为基膜,采用浸渍-烧结工艺制备出Y_2O_3/SiO_2荷正电陶瓷微孔膜.SEM、EDS、XRD等表征分析表明,立方体晶型的纳米Y_2O_3作为荷正电剂附着在陶瓷膜表面,使陶瓷膜显示出较强的正电性,其等电点为8.3.基于静电吸附原理,荷正电陶瓷膜能有效吸附去除水中细菌内毒素,去除率最高可达99.6%.荷正电陶瓷微孔膜的研究为水中细菌内毒素的去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有望应用于水中细菌内毒素的去除和分离.  相似文献   
2.
3.
以新建500 kV双回线路工程为案例,针对4×JL/G1A-630/45钢芯铝绞线的基本导线方案,选取了7种碳纤维导线,进行了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及经济性能分析。采用年费用分析法,计算了碳纤维导线与基本导线年费用平衡时的导线价格比,并研究了年费用平衡点时导线价格比与损耗小时、电价、利率、静态投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角型截止阀为例,采用响应谱分析方法对其模态和抗冲击性能进行分析,得到钛合金阀门的模态频率和三向应力,采用试验方式对其抗冲击性能进行验证。同时针对同一结构的角型截止阀,采用不同类型的常用材质进行抗冲击分析,得到不同材质对阀门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响应谱数值分析方法可为阀门的抗冲击性能提供有效的参考;模型受冲击作用时,应力分布受结构影响较大,受材料影响较小,最大应力值受材料影响较大;相同结构不同材质的阀门抗冲击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TA31、TA2、QAl10-5-5和06Cr19Ni10。采用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式对阀门的抗冲击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为该类阀门的工程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磷酸钠、硝酸铈、硝酸镝为原料,P123表面活性剂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合成了Dy3+掺杂的六方相CePO4一维纳米粉体材料.表征了样品的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合成的一维纳米丝最长可达1μm左右;掺Dy3+的六方相CePO4维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纯CePO4相同,其荧光发射性能在波长为348 nm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是纯CePO4的3~4倍.随着Dy3+掺杂量的不断增加.其荧光发射强度出现了,先增人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以样品Ce0.95Dy0.05PO4的荧光发射性能最强.磷酸铈-维纳米粉料以其优异的荧光发射性能,有望在光、电等领域发挥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管流式动海水腐蚀试验装置主要用于模拟材料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受海水冲刷的腐蚀情况。若其过渡段的形状、尺寸设计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度,且极易导致试验装置管壁发生空化气蚀现象,缩短试验装置的使用寿命。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非圆变截面管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段的长度对管道内介质流速影响不大,而对管道接口处气蚀现象影响较大。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某企业管流式动海水腐蚀试验装置的设计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船用高压紧急切断阀"长颈"和重心偏高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对其进行抗振分析。通过改变阀盖外径和增加支承结构,得到不同参数下阀门的模态频率和振动特性。分析可知:增大长颈阀盖外径可提高阀门的惯性矩和模态频率,但不能提高阀门的抗振能力;增加支承结构可显著提高阀门的惯性矩和模态频率,同时可改变主导模态阶数,支承结构对横向抗振能力提升较大,对纵向抗振能力提升较小;在无共振的前提下,支承结构应选择抗弯截面系数高的结构。采用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式对紧急切断阀抗振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为该类阀门的工程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LNG联运罐箱用紧急切断阀在车载低温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弹簧膜片分离式结构低温紧急切断阀,并对其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材料选择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阀门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校核计算.最后,通过低温性能试验验证了该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低温紧急切断阀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梳理和分析了水下阀门的设计规范、选材原则、设计要求、性能考核要求等,为水下阀门的工程化研制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储层强水敏的特点,自探明以来一直未获得有效动用。为了解决油藏难动用的难题进行了CO2-稠油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生产现状提出“非混相驱+吞吐”措施,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优化生产参数得到最优方案并预测出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地层稠油注入CO2后原油体积膨胀和黏度降低的能力大幅增强,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井区稠油CO2驱替方式为非混相驱,驱替过程中CO2先以溶解和扩散作用为主,待建立驱替通道后才开始产出原油,采收率为29.60%;试验区非混相驱初期见效慢,为加快受效提出“油井吞吐”措施,数值模拟预测非混相驱配合3轮油井吞吐生产,最终采收率可达21.0%,解决了研究区油藏难动用的难题。研究成果对中深层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动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