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周期的地形起伏分量对叠加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石油物探》2004,43(2):130-134
起伏的地形可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周期的分量。从地形起伏周期和地震排列长度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地形起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在地形起伏不同周期的分量中,当周期与地震排列长度相近的起伏分量比较大时,常规静校正产生的偏差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会大到无法忽略的程度,这是常规静校正方法所固有的。速度分析时,为了得到可靠的叠加速度,应包含周期与排列长度相近的地形起伏分量的高点和低点位置。用模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形起伏分量对速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叠加能有效地增加地震反射数据的信噪(S/N)比。但是,如果各道间的S/N比不一样,则算术平均叠加(直接叠加)便不能使S/N比最佳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噪声稳定,用每道的噪声功率除每道的信号振幅对该道进行加权,可使叠加的S/N比最佳化。我们利用每道的振幅衰减率和测出的噪声振幅这两个标准参量来估算这些最佳加权值。所测得的振幅衰减率相当于随中心点和偏移距而变的中值振幅衰减率。而噪声振幅则是根据地震初至到达之前或延续时间之后的噪声数据幅度测出的。根据这两个量用一个经验公式估算最佳叠加加权值。合成数据的试验表明,即使作过噪声道剔除,加权叠加的S/N比也能比直接叠加的S/N比高10分贝以上,但仅比道均衡叠加的S/N比高几个分贝。当S/N比接近0分贝时,肉眼可清楚地辨别出4分贝的改善,但分辨不出1分贝或更小的差异。在多数情况下,道均衡叠加的S/N比仅比最佳叠加的S/N比低几个分贝,因此加权叠加收效甚微。然而,如果忽略噪声道剔除,则加权叠加的S/N比能比道均衡叠加的S/N比高10分贝以上。野外数据的试验表明,直接叠加、道均衡叠加和加权叠加的结果通常是难以区别的,但加权叠加对局部数据能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量的评价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评价是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从建模技术适应性、建模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际资料应用效果3个方面评价静校正量的思路。利用地质地貌、小折射与微测井等资料以及大炮初至特征等,建立对近地表特征的认识,判断建模技术的适应性。建模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建立可靠近地表模型的重要保证。静校正量应用效果可以判断高频分量的精度以及幅度较大的中频分量误差。给出了复杂地表区建模技术适应性分析实例,分析了工区近地表特征,结果表明工区西部的部分区域近地表结构特别复杂,仅靠很少几口微测井资料约束下的初至层析技术很难得到较高精度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表条件静校正中的3D表层速度层析反演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5,44(5):454-457
针对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研究了利用基于初至时间的3D表层速度层析反演技术。给出了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即采用基于最短旅行时原理的射线路径追踪法计算初至波的路径和旅行时,采用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计算速度修正量.修改速度模型。最终的速度模型通过正演和反演多次迭代获得,不依赖于初始模型。用一个速度变化复杂的卵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重建了横向剧烈变化的3D速度结构。对南方某山地3D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3D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清多组分岩层内检测砂层变化情况的可行性,我们曾在西德克萨斯采集了一整套纵横波井下和地面数据。为该分析采集的井下数据包括:P波和S波垂直地震剖面(VSP)、声波全波形声测井和其它测井资料。为了预测与V_p/V_s比值变化有关的岩性和孔隙度的关系,我们采用了最大熵估算法,同时观测了按测井资料推导获得的现场V_p/V_s比-岩性-孔隙度的变化趋势。这种预测可作为最小偏差估算值来定量推导纵波至横波旅行时间比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一种三维标量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法,根据斜井中震源所得合成大孔径地震数据对盐丘和盐丘下的构造进行了成像。这种与井下震源有关的有效大角度孔径可使陡倾斜盐丘的翼部和盐丘下构造成像,这是根据地面测量资料一般是做不到的。野外试验的数值模拟在各种测量几何排列、测量参数最优化以及各种处理法试验情况下允许试验的目的层进行成像。记录波场的这种三维性质需要全三维深度偏移;二维数据处理会因平面外的人为因素的控制而产生不可识别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几种常用静校正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6,45(4):367-372
随着地震勘探区域地表条件复杂化,静校正在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此,对目前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讨论了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相对折射法剩余静校正和反射剩余静校正等方法,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是解决由测量误差和表层速度模型误差引起的残留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较好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适合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8.
用灰色系统预测法提取地震剖面异常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系统预测法对时间序列的预测有较高的精度。地层的沉积过程是一个时间序列,地震记录道则反映了地层的数字特征。本文提出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提取地震剖面异常信息的方法,作为直接找油气的一种尝试。实例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地震剖面的异常信息,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与实际井位的含油气显示吻合。  相似文献   
9.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静校正是复杂近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步骤之-,对改善成像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静校正在对成像效果起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副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静校正前、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的差异,研究静校正的副作用。静校正副作用表现在时间误差及空间误差两个方面,且误差随反射层倾角等参数变化。用-个在起伏地表上激发接收的具有典型构造特征的简单理论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给出能明显表现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