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的进展情况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油气成藏的有效储集层受沉积相控制,油源断层有效沟通烃源岩和储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2)杨林尾——汊河口断裂斜坡带是新嘴组油气勘探最有利区,白庙、开先台、赵家沟断裂带是新沟嘴组和白垩系油藏勘探的较有利区;3)邻近优质烃源岩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是寻找"小而肥"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潜江凹陷100个油藏和钻测井资料,利用油气藏油气充满度方法研究表明,潜江凹陷潜江组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3.1%至97.6%之间,大部分在50%以上,但总体偏低,平均为49.5%。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潜四段、三段地层中,其中潜四段岩性油藏充满度最高达70%;远离烃源岩层或生烃中心的油藏油气充满度低,低于49.5%。潜江组油藏受成藏动力、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及砂体储层物性等控制,造成油气充满度偏低。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应用地质、地震、试油和化验分析资料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对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机理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老新地区具备形成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的良好条件。油气是在高地层温度、地层压力场和势能场等主要动力作用下形成和在沉积型、构造型和复合型油气输导体系中运移。油气于荆河镇组沉积中后期聚集成藏,其空间分布具有互补性。直路口断层下降盘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潜北断裂带对沉积充填和油气差异富集具有控制作用,断裂带不同段的结构、构造差异性显著。早期关于潜北断裂带的地质认识及构造样式的解剖精度已不能满足当前精细化油气勘探的需求。因此,为了精细解析潜北断裂带的分段差异性及其成因演化,根据断层类型、几何学特征及成因演化,将潜北断裂带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6段,即新农段、钟市段、蚌湖段、潭口南段、潭口北段和三合场段。潜北断裂带不同段构造特征差异明显:新农段发育断阶构造和复合地堑;钟市段发育“荆沙红墙”和复杂断块;蚌湖段构造相对简单,发育同向断阶;潭口南段发育“座椅状”主断裂和复杂断块;潭口北段发育“躺椅状”主断裂和复杂断块;三合场段发育平缓斜坡及断阶、地堑—地垒构造。潜北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受潜北地区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区域应力所控制,且“荆沙红墙”、盐岩层、深部岩浆活动及先存构造等对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也具有影响。断裂活动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断陷期(沙市组—潜四下段沉积期)、断拗期(潜四上段—荆河镇组沉积期)、构造反转期(荆河镇组沉积末期—广华寺组沉积前)和拗陷及改造定型期(广华寺组—平原组沉积期)。该研究成果可为系统认识潜北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机制及油气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层位岩性油藏富集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以王场Eq4 3/2砂组岩性油藏最为富集。通过对今、古构造背景及成油气地质条件的精细解剖,认为王场地区具有“古下坡、今上坡”良好的油气成藏背景,古下坡有利于Eq4 3/2砂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延伸至王场地区沉积,今上坡有利于捕获油气;同时具有十分优越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平面上紧邻蚌湖生油洼子、纵向上紧邻主要生油层系,发育席状砂储集体,具有砂体和断层双向疏导体系及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总结出王场Eq4 3/2岩性油藏富集“四元”成藏主控因素,即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构造背景决定岩性油藏规模,榆导体系是岩性油藏富集的关键,砂体临界物性是影响油气充注的内在主控因素,且当“四元”均较好时油富集。  相似文献   
7.
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其中孔店组底界的区域性不整合对研究区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八面河地区发育削超、平超和削平3种不整合类型。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分析,将不整合在纵向上划分为不整合之上岩石、不整合之下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受风化淋滤作用影响,半风化岩石的储层物性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不整合构成了八面河地区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上、下40 m范围内。研究区不同的不整合类型与其上、下岩性相配置,可形成12种不整合岩性组合模式,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在八面河地区削超型和平超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砂—泥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上的孔店组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削超型和削平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泥—砂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下形成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蚌湖—周矶向斜带是潜江凹陷最好的生烃向斜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利用90余口探井的实测温压数据,对蚌湖—周矶向斜带的地温场、地压场、温压系统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蚌湖—周矶向斜带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成熟与油气生成;深部发育的弱超压可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的驱动力;纵向上具有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特征,但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较差,以较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主;平面上各含油层系的油藏主要分布于流体能量相对低能区,且环绕或紧邻相对高能区发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白垩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系统分析和勘探实践的思考,认为白垩系具有多层系烃源岩供给和良好储盖组合的成藏特点,油藏类型以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局部构造控制油气分布,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为主,具备好的成藏条件,存在有大的勘探潜力,白垩系资源总量2928×104t.并提出了实行规模化勘探策略,动态分析、综合研究,多技术应用,以实现油气突破和新油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