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土石坝施工期孔隙水压力长消过程十分复杂,以瀑布沟心墙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施工期砾石土心墙的孔隙水压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与小浪底坝和鲁布革坝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瀑布沟心墙施工期孔隙水压力长消主要有4种模式,即滞后响应型、即时响应型I、即时响应型II、不响应型;即时响应型II是最主要的长消模式;渗压计响应滞后的实质是渗压计周围土料从非饱和状态过渡到饱和状态的过程;渗透系数是影响渗压计是否滞后的决定性因素;即时响应型I长消模式是心墙局部含水量偏高的结果,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使心墙含水量均匀,避免产生即时响应型I长消模式;填筑速率对滞后响应型和即时响应型II孔隙水压力的长消影响显著,而对即时响应型I孔隙水压力长消影响不显著。因此,设计和研究砾石土心墙坝应高度重视砾石土的不均质性。  相似文献   
2.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塌方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水电站巨型地下厂房第一层开挖施工过程中 0+125 m 至 0+147 m 段发生塌方,塌方总规 5 000 m3 ,塌腔呈不规则的葫芦状。结合施工期的监测成果和现场实际情况,从工程地质、爆破震动、开挖卸荷、支护措施以及应力集中等 5 方面 , 阐述了塌方形成机理,得出了如下结论:地下厂房塌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存在β 80 岩脉断层;直接原因是β 80 岩脉断层段支护措施不当,未能有效限制岩脉断层带由于爆破开挖引起的较大变形。因此,针对地下洞室爆破开挖后暴露的地质薄弱带,及时采取适当的支护和加固措施,加强围岩变形观测,是控制和避免塌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瀑布沟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期变形、应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其主要监测断面的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心墙和堆石区最大沉降均位于1/3坝高上下;拱效应最强烈的部位也在1/3坝高处,与心墙坝壳沉降差最大的位置一致;孔隙水压力主要与土料含水量和施工进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施工期高堆石坝心墙内部出现过高的拱效应,容易使蓄水期大坝发生水力劈裂而引起集中渗漏,分析评价高心墙坝施工期拱效应特征,对后期蓄水进度以及后续的国内高心墙坝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以瀑布沟大坝施工期砾石土心墙应力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变形监测资料,从实际施工过程和现场填筑进度出发,分别分析时间和空间对砾石土心墙施工期拱效应特征,发现施工期拱效应是伴随填筑和固结的发展而逐渐表现出来的,随着填筑高程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拱效应越明显;心墙拱效应最强烈的部位在1/3坝高上下;除了心墙和砂壳两种介质接触面附近,心墙坝轴线处也表现出较强的拱效应。为降低心墙施工期拱效应,填筑过程中上下游坝壳应常洒水,并尽量保持心墙填筑高程略高于坝壳,河谷部位填筑高程略高于岸坡附近。  相似文献   
5.
某水电站右岸边坡预应力锚索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程边坡锚索支护设计和锚索测力计布置情况,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锚索预应力损失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而且在观测周期足够长的情况下,预应力随四季温度交替呈正弦曲线波动。已稳定的锚索产生"持续损失II"主要是由于抗剪洞开挖,而预应力"持续增长"主要受下挖引起的局部块体滑移-拉裂变形控制。  相似文献   
6.
高边坡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水电站高边坡锚索预应力的系统监测和综合分析,讨论坡积层边坡中锚索预应力张拉、锁定中的损失及其变化规律的时间效应,探求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锚索锁定损失与张拉力有关,张拉荷载的规格越高,损失率越小;②锚索预应力损失分迅速下降、缓慢下降、相对稳定 3 个阶段;③坡积层中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土)体的蠕变,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时效性;④本工程区监测数据验证了临时断面监测仪器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