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5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两代京杭运河居于国家交通命脉的地位,国家不惜耗用巨资全力经营,运河专志、专著随之应运而生。继明弘治年间王琼编撰《漕河图志》之后,体裁各异的专著或专志不断问世。在这些著作中,明人射肇淛的《北河纪》以内容充实、取材广泛、文笔简炼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3.
在经历了20世纪工业革命和城市大举扩张之后,人类已经将自己的文明破坏得太多,将自然环境破坏得太多。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吁请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保护尚存不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自此回归自然和对历史重新尊重成为当今世界文明重建的主流,各国政府尤其是还有这一资源的城市对申  相似文献   
4.
人类有两大基本问题,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生存问题的关键是吃饭,所以农业是基础。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能源,能源是发展的先导。上述两大基本问题,都和用水有关,水将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华北缺水,西北缺水,有不少人主张“缺水”由“节水”解决,因为“节水”和“调水”相比,成本更低廉,但冷静地算一下“细账”,我们就知道仅靠“节水”,不足以支撑中国未来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卷首     
“洪水猛兽”“水火无情”是人们熟悉的字眼,透过这些字眼,可见人类对洪水危害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史。然而,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编订经过及主要内容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国家防办主持下编订的<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终于配合洪水风险图的试点同时下发试行,这是推动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导则>的编订历时一年半,每一位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付出了辛劳和智慧,而且都有所收获,深切地体会到这一领域有太多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7.
淮河、黄河两大河流相继于1851年和1855年大改道,2000多年的漕运走到尽头,水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也走到了历史转折点。本文以筛选出的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从社会和自然因素各层面,对中国水利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作出时间定位;并指出古代国家水行政管理的核心架构,随着20世纪初期漕运体系的解体走向终结。自19世纪中叶至1920年代,河口海岸水道管理事权的旁落,到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流域机构的成立,形成了现代水利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基本脉络。以1930年代的统一水政为标志,中国现代水利完成了奠基。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界的有识之士鉴于西方各国水利法规的利弊得失,纷纷提出,要迅速制定水利法,以推动和保障水利事业的顺利进行。一时水利立法呼声日高。1931年2月全国内政会议上,导淮委员会代表汪胡桢提交了《编订水利法规,而免阻碍水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代成书的运河工程志数量少于明代,其中质量较高的专志应推《山东全河备考》和《山东运河备览》。两志成书较晚,但体例较完备。在时限上两志与明《漕河图志》、《北河纪》上下相承,在地域上与《南河志》、《通惠河志》  相似文献   
10.
以《李仪祉先生年谱》为切入点,研究了近代水利家李仪祉以及作者胡步川在传统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研究指出:20世纪30至40年代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现代灌溉工程的兴建,是西方水利科学技术传播并付诸实践的进程,以及第一代水利工程师筚路褴褛的经历。《李仪祉先生年谱》堪称近代年谱的经典,弥补了近代水利史诸多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胡步川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现代灌区管理的先行者,胡步川是被忽略的近现代水利大家,值得多视角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