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具有浅水湖泊的水流特点。受风生湖流形态、环流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性影响,洱海入湖污染物呈现水力停留时间长、输移扩散缓慢、北部湖湾藻类易出现富集等特点,并在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输移扩散过程中不断向湖底累积并形成内源污染,同时洱海水质受雨季降雨径流携带大量点面源负荷入湖及湖泊拦蓄雨季雨污水影响显著,从而形成目前洱海湖区水质北部高-中间低-南部稍高、西边高-东边略低及雨季水质快速变差的时空分布格局,因此加强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减少高浓度初期雨污水入湖,并尽快实施外流域引水以改变目前洱海因水资源短缺形势下的"蓄浑排清"调度运行方式,是近期快速推进洱海整体水质达标并减缓雨季水质快速变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清水海供水及水源环境管理项目供水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外流域引水工程建成后的滇池运行控制水位,基于滇池、海口河—螳螂川流域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长系列水文观测、供-用-耗-排水等数据资料,采用径流还原、湖泊径流与洪水调节模拟等方法,经多方案比较确定滇池外海的正常高水位提高至1887.50 m,汛期限制水位提高至1887.20 m,在滇池泄洪通道和预报调度系统未达到设计标准前,汛期限制水位可降至1886.70 m运行;将外海自正常高水位以下依次划分为生态供(用)水区、工农业供水区、死水位区。研究结果表明,滇池从过去的调蓄供水水源转变成需进行生态修复补水的用水对象,将促使昆明城市及环湖周边高耗水行业转移到下游的海口—安宁地区,减少滇池水资源的一次性消耗量,削减入湖污染物,形成以水定发展的局面,从而实现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开展小康水利规划研究,力争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下的小康水利。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了由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源地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水管理、水利发展保障6大体系26项指标组成的云南省小康水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并利用构建的小康水利指标体系对云南省2011年水利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云南省小康水利现状水平为71分,距离实现小康水利还有一定差距。水管理能力得分仅为40.8分,为主要制约因素,这与云南省水利发展现状基本相符,现状评估结果可为云南省小康水利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可调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波  顾世祥  苏建广 《人民长江》2010,41(15):15-18
根据《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要满足2020水平年使滇池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质保护目标的要求,从外流域多年平均的引水量需达到6.0亿m3左右。通过对牛栏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分析表明:牛栏江水资源丰富,在满足本流域2020、2030水平年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每年可向滇池补水6亿m3左右;通过规划兴建的德泽水库枢纽调节牛栏江的径流并向滇池调水,基本达到近期水平年滇池生态修复补水、德泽水库下泄河道生基态流量两个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集中饮用水源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加剧影响,近年来洱海水质呈现旱季较好、雨季超标问题突出、年际波动变化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加重等变化特点.从水质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农业面源是影响洱海水质雨季超标的关键环境因子,降雨径流是面源入湖的主要驱动力和载体,水情条件是驱动洱海水质年际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云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全面了解云南省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云南省104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逐月降雨量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云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尺度的SPI值随时间尺度的增加,波动逐渐减小,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2)近60 a以来,云南省每年都会有地区发生干旱,大部分以轻旱、中旱为主,但重旱、特旱发生的比例也在增加;干旱强度和范围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干旱的范围越大,干旱强度越强。(3)夏、秋季节干旱强度与干旱范围均呈上升趋势,春、冬季节呈下降趋势。(4)近年来,滇东南、滇西南地区成为云南省干旱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