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翻开世界经济发展史,无数事实也已雄辩地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1996年8月,国家经贸委正式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同年10  相似文献   
2.
龙滩水电站地下引水发电系统混凝土施工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滩水电站地下引水发电系统混凝土工程具有规模大、结构体形复杂、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斜竖井全断面滑模技术、免装修混凝土施工技术、蜗壳混凝土浇筑技术、隧洞底拱翻模技术、特大型断面边顶拱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混凝土施工。  相似文献   
3.
龙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工程规模浩大,在0.5 km 2的范围内共布置有119条洞室。这些洞室在空间重叠,平竖相贯,形成庞大复杂的地下洞室群,且主要洞室尺寸庞大,其中地下厂房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龙滩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主要洞室的开挖支护方法,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项目的总体施工技术规划。采用大跨度轻型防雨棚保证了强降雨地区混凝土的连续施工,保证了大江顺利截流;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处理沉沙池超深河床冲积层基础,解决了沉砂池基础沉降变形问题;选用双护盾TBM 施工输水隧洞;采用反井钻机深孔钻进防偏技术施工527 m竖井等,确保了CCS工程的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水井压裂方案存在的问题,根据东18井区油藏地质和现有开发井网与裂缝方位,采用eclipse油藏模拟软件和“等效导流能力”方法,进行了多参数下压裂增产增注的油藏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储层有效渗透率分别为0.1×10-3,0.3 ×10-3,0.5×10-3和0.8 ×10-3μm2时,水井裂缝长度分别为50.0,37.5,30.0和20.0 m,一类油井分别为80,70,60和50 m,二类油井分别为120,100,90和80 m,三类油井分别为100,90,80和70 m;油、水井裂缝导流能力在20~ 30 μm2·cm.低渗油藏水井裂缝长度应严格控制,以免水窜,要求的导流能力相对较低.模拟井组优化的水井裂缝参数可为榆树林油田水井压裂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龙滩水电站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左岸,洞室主要尺寸庞大,上下重叠,在不到0.5 km2范围内共布置了近110个洞室.这些洞室以平、斜、竖形式相贯,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介绍了龙滩水电站三大洞室的开挖程序、开挖方法、开挖与支护之间关系,以及监测手段在工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女MH-1水平井是大港油田钻成的第一口长半径水平井,也是目前国内陆地上最深的水平井。由于油顶深度及地层对井眼方位漂移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该井井眼轨迹控制难度较大。本文将从油藏地质概况及钻井的主要特点、钻探效果、钻井技术等方面来介绍女MH-1水平井的情况,并分析讨论井眼轨迹控制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电站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洞室较多,结构复杂,设计变更较多,支护形式和种类多样化,决定了计量工作的复杂性,可能发生出现漏计、计量不清和重复计量等现象。特别是在开挖支护阶段如何准确计量是施工单位必须注意的问题,文章就龙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计量工作,阐述地下厂房开挖支护阶段计量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今后计量工作中类似问题的发生,共同提高地下工程计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尽可能提高X油田薄互油层压裂改造程度,本文利用Procpro PT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分析了储隔层地应力差、施工排量、隔层厚度及加砂方式对薄互层裂缝形态的影响。针对不同类隔层采取针对性优化设计,给出X油田薄互油层的压裂方法。从措施后增油效果上看,2017年薄互油层压裂储层的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推动油田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从发展过程看,经济发展的中心总是随着科技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没有哪个国家科学技术上先进而经济上落后,也没有哪个国家科学技术上落后而经济上却很发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雄辩地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个企业是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主动地快速地推动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