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何杉  张光锦 《中国水利》2005,(19):13-16
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不同天然来水情况下的省际规划出境水量,以及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省际规划出境水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指标,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是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结合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研究并提出采用典型年法进行水资源配置的技术路线,提出2010规划水平年满足各项控制指标条件下省际配置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利用水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海河流域规划设计和规划体系现状及其作用,分析了规划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提出了对今后规划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分析的柳河地区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对其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柳河地区为例,应用小波分析对1956-2003年间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河地区的降雨量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柳河李营站年径流量也相应减少;从柳河地区年降水量和径流量相关关系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降雨径流关系曲线左移,同样降水所产生的径流明显减少,其差异代表了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季节性水平模型对小中甸水库的入库径流序列进行了中长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相当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系统分析了海河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需求和目标任务,对推进实施工作开展了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大规模、高强度、高要求推进海河流域水利建设探索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下穿隧道施工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基坑稳定性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隧道跨线的既有结构物也会有影响。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基坑开挖不同深度阶段时的结构物位移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受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随着开挖深度加深不断增加;支护桩受周边土压力产生侧向变形,最大位移点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坑底隆起高度与开挖深度、基坑宽度有关系,开挖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其最大值主要集中在基坑中心处且开挖深度越深,坑底越容易整体隆起。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架,系统分析了海河流域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快流域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为建立流域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博  谭海超  张光锦 《安徽建筑》2011,18(5):120-121,156
城市地下供水管道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现行设计中缺乏针对抗震要求的设计,在重大地震灾害中供水管道极易发生大规模的破坏,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文章仅对地震作用下引起城市地下供水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进行初步分析,并介绍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裂隙岩体节理、岩块力学参数对隧道稳定性影响,提出了锚杆支护在不同裂隙岩体隧道中施作要点和内涵。结果表明:相对于塌方区、张开区,剪切滑移区更能反映节理面间剪切错动,可作为节理岩体隧道失稳的一个判断标准。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是节理面"法向刚度和剪切刚度",而碎裂状岩体控制剪切滑移区主要因素是"节理面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对于层状岩体,锚固效果受制于锚杆在节理面法向和切向刚度;对于碎裂状岩体,应强调注浆性质的锚固效果来提高其节理摩擦角和粘聚力,锚杆支护在提高"刚度"的同时,更应着重于提高岩体抗剪切能力,以有效提高碎裂岩体隧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存在巨厚盐膏层,盐膏层易蠕动变形,内部高压盐水分布无规律,压力系数难预测,盐层与石膏层的特性差异大,极易造成各类井下事故,因此一直是钻井工程的难点之一。针对该区的特点,进行了定向钻井难点分析,从造斜点开始,全程使用弯螺杆控制井眼轨迹,对井眼有一定的扩眼作用,降低了盐膏层缩径卡钻风险,也有利于适时调整井眼轨迹,对提高机械钻速,进行快速钻进有一定益处。采用的"直-增-微增-增-稳"五段制剖面,较好的结合了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了定向工具滑动和复合钻进的造斜能力,实现了安全快速钻进的目的,也增加了设计井眼轨迹适应地层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