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政治法律   2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活动是他革命生涯中重要、辉煌的一部分,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国外学者对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十分关注,其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着重就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评述。一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30年代中期。当时国共两党由内战转向共同抗日,引起了外国政治家、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对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关注。此后周恩来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代表中共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以及与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与西方记者和外交人员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中有人开始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如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美国国务院1949年发表的《美国  相似文献   
2.
1996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成蹊大学法学部在日本东京,举行了题为《亚太地区国际组织的展望》学术研讨会。成蹊大学校长宇野重昭在会前亲切地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成蹊大学法学部学部长加藤节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连庆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方连庆教授、张汉清教授、林代昭教授、贾庆国教授;成蹊大学广部和也教授、植村荣治教授、龟嶋庸一教授、宫本光雄教授、西崎文子副教授。有六位代表向会议提交了学术论文。本次会议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成蹊大学法学部联合举办的第五次学术会议,由于东道主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动中日两国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按会议发言的顺序,将双方致词及学术论文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于1998年11月6日至12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邱恩田教授、林代昭教授、孙岩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就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及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等问题作了发言或提交了论文。日本成蹊学园专任理事长宇野重昭、成蹊大学法学部部长加藤节和远藤诚治、金光旭等学者在会上作了关于新阶段的中日关系、亚太地区安全体制与中日关系等问题的报告。双方在充分肯定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主流的基础上,就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坦率地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日双方应在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构筑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以下刊登的是我院学者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和所作的报告。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的学术交流协议,1992年5月27-2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中日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比较"学术研讨会。我系参加会议的教员有方连庆、陈峰君、邱恩田、林代昭;成蹊大学参加的教员有宇野重昭、广部和也、关口末夫、加藤节、田中治男、村■英治六位先生。成蹊大学法学部长广部和也、北大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有七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加强我们两校、两系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对中日两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的研究和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现按会上发言的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密切的交往。由于各种原因,在二次世界大以后,两国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的不正常状态。近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和,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近年以来两国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发展特点、原因,并试图对今后两国经济合作前景,作简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1995年4月26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主办的“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八项主张暨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方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台办、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全国台湾研究会、台联会研究室、北京市民革、北京大学分校、北京旅游学院、《台声》杂志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记者共三十多人。赞助这此研讨会的山西运城烟草公司代表也出席了会议。国际政治系台港澳与世界事务方向的研究生旁听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潘国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代表校、系致了欢迎词,并就在国政系设立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方向作了说明。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赞同在国际政治系设立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并就设立这一专业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等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还认真学习、讨论了江泽民主席关于台湾问题八项主张及其重大意义,发表了非常有价值的看法。现将研讨会上有关台港澳与世界事务专业建设方面的发言,按发言顺序摘要刊载如下(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亚太地区各大国力量此消彼长,形成若干实力相对接近的极化力量。各大国之间的不断分化组合,促使亚太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关系的利益基础和结构性质,中日关系因此经历了一个调整转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冷战后的亚太格局进行阐述并揭示亚太格局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其成立之日起,便极积开展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党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党早期的领导人,周恩来同志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起团结战斗,不仅对统一战线、军事工作、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东亚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地区①,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从50年代至70年代这里曾经长期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冷战结束以后,东亚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政治上呈现相对稳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专门研究欧洲政治思想史的,从没有把亚洲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但是,我在研究欧洲的时候一直感到日本的亚洲观与日本的欧洲观有巨大的差异。下面我通过本文,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明治维新以来,直至现在一直在日本起支配作用的"脱亚入欧"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回顾,同时试图就克服这种意识形态是日本和亚洲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必要条件作一些分析。但是,即便在这样情况下,我也想避免详细的议论,把问题的框架尽可能地予以简单地揭示。我想,这样可以使问题的所在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