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手术范围,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蝶窦开口距鼻前棘52.62~63.16 mm,平均(59.68±4.28)mm;距后鼻孔上缘10.47~15.61 mm,平均(12.88±1.46)mm。(2)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隆起率分别为11/20和17/20。(3)海绵窦内侧壁由一层硬脑膜组成,前、后、下海绵间窦和基底窦出现率分别为17/20、12/20、11/20和20/20。(4)双侧颈内动脉内缘在隐匿段间距为12.42~21.76 mm,平均(15.30±1.25)mm;在下水平段中点间距为10.42~18.43 mm,平均(14.03±1.19)mm;在前垂直段间距为16.75~24.88mm,平均(18.87±1.44)mm;在鞍结节内缘间距为9.97~16.18 mm,平均(12.73±0.94)mm。(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鞍部之间有7侧直接接触(7/2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骨部之间均可见静脉丛伸入(20/20)。(6)共有9侧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9/20)、7侧沿垂体下2/3走行(7/20)、3侧沿整个垂体走行(3/20)、1侧沿鞍底水平以下走行(1/20)。(7)有4侧(4/20)垂体出现侧突。结论扩大经蝶入路显露海绵窦内结构清晰,适用于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侵袭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将我科近12年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经CT证实;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4.3岁;伤后24 h内就诊40例,伤后24 h~3 d就诊10例;受伤原因:跌伤23例,交通事故15例,碰伤12例.受伤着力点:顶枕部30例,额部10例,颞部1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9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认知功能与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67例患者完成了术后认知功能及预后的随访评价。单因素分析:Hunt-Hess分级、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文化程度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73,95%CI:0.008~0.638,P=0.018)。 结论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先天性肿瘤的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8 月至2015年8 月50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术中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大部分位于腰骶部。5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1例,近全切9 例,大部分切除29例,囊肿造瘘1 例。病检表皮样囊肿10例、皮样囊肿8 例、成熟畸胎瘤13例、脂肪瘤9 例(血管脂肪瘤2 例)、肠源性囊肿4 例、蛛网膜囊肿3 例、胶质室管膜囊肿1 例、错构瘤1 例、未获得病理诊断1 例。手术并发症包括脑(脊)膜炎1 例,切口感染1 例。其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 个月~24个月,3 例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先天性肿瘤,肿瘤显露及切除满意,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LDD的临床资料,本例LDD系经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其在T2WI上具有典型的混杂多发条带状长T1长T2影,手术方式选择远外侧入路左侧小脑半球占位切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寰枕减压术。结果 术后病人相关症状逐渐减轻。该例病人确诊为Cowden综合征并经基因检测证实伴PTEN基因突变。结论 LDD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为罕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应总结其特点及与Cowden综合征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体会,提高对脑转移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0年4月接受手术的脑转移瘤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脑转移瘤患者中,22例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缓解22例,部分缓解5例,较术前无变化4例,加重1例。结论 脑转移瘤的表现多样,在确定诊断前必须综合考虑。外科手术是治疗脑转移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绵窦上壁和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16例(32侧)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1)93.75%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床突的气化率为12.50%,颈动脉床突孔和床突间骨桥的出现率分别为21.88%和9.38%。(2)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的情况最常见,占43.75%,垂体有15.63%的情况出现侧突。(3)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上的隆起率分别为53.13%和81.25%。结论(1)经上壁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内绝大部分结构,对颅神经损伤的危险较小,同时应注意该区域的骨质变异。(2)在经内侧壁的手术中,颈内动脉的显露、移动和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和脑膜瘤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胶质瘤是由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形成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起源于脑实质的恶性肿瘤。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他们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可发生在任何含蛛网膜成分的地方,是脑实质外的良性肿瘤。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共性,但影像学有自身的特征性表现,一般二者不易混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GCS评分的变化,比较2种方法对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6例,分为钻孔组(22例)和开颅组(24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钻孔组和开颅组术后1、3、7、14 d检测血清TNF-α、S100β、NSE并进行GCS评分,对照组检测血清TNF-α、S100β、NSE。比较钻孔组和开颅组术后1、3、7、14 d及对照组的血清TNF-α、S100β、NSE及GCS评分。 结果钻孔组与开颅组术后初期的血清TNF-α、S100β、NSE均高于正常水平,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TNF-α:F=38.629,P=0.000;S100β:F=33.381,P=0.000;NSE:F=25.619,P=0.000);2组GCS评分于术后1~7 d均较低,术后14 d有所增加,但仍低于正常水平(F=11.569,P=0.000)。术后1、3、7、14 d,钻孔组与开颅组血清TNF-α、S100β、NSE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S100β、NSE及GCS评分的影响无差异,即两种方案对脑损伤的影响无差异,不能断定开颅血肿清除术较钻孔引流术效果差,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最佳颅底修补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2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并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62例患者中,颅内感染组11例(6.79%),非感染组151例(93.21%)。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术中体质量指数(boby mass index,BMI)、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及Kelly分级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表明,感染组BMI、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及Kelly分级是垂体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术中、术后脑脊液漏、Kelly分级相关,可根据Kelly分级制定合理的颅底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