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1993年9月至2005年9月,作者共收治心脏瓣膜病236例,其中重症心脏瓣膜病108例,现将该108例的外科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相似文献   
4.
PTEN、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伟  雷威  申兴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60-461,i0020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的发生与发展是癌基因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PTEN基因是一个具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参与细胞生长调节,并在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发生及肿瘤转移中起一定作用[1]。VEGF是机体最重要的自分泌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PC-PAT多态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182例食管癌患者和375例正常对照的XPC-PAT基因型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LS和SS基因型比较,LL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增高相关(校正OR 1.43;95%CI 1.01-2.02)。性别分析表明,LL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男性(校正OR 1.54,95%CI 1.02-2.32)。年龄分析表明,LL基因型增加食管癌风险主要见于>55岁的人群(校正OR 2.10,95% CI 1.27-3.47)。该基因多态与吸烟状态及吸烟量无联合作用。结论DNA修复基因XPC-PAT多态与食管癌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6.
例一,男性,67岁。自幼肩部两侧不对称,左侧高而活动受限、颈短。查体:右侧肩胛骨位置及活动未见异常,左侧肩胛骨位置明显升高而外形小,外展活动受限。颈胸脊柱呈“S”状畸形。既往患有肺结核。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附图)左侧肩胛明显上移,外形短小,肩胛骨内上缘突出与第七颈椎椎体左缘骨性连接“肩椎骨”。肩关节盂浅小。第七颈椎及第一胸椎融椎畸形。左上肺野一二肋间有陈旧结核病灶。左胸肋间隙增宽。 例二,男性,17岁。右肩高起伴关节活动受限1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位下肺部团块状病变穿刺定性诊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分析30例经X线平片、CT、纤维支气管镜和常规痰细胞学检查均未能确诊的肺部团块状病变肺穿刺活检病例,应用精细活检针在CT定位下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技术.结果 30例肺内团块状病变在CT定位下经皮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100.0%,其中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3例,并经手术和随诊证实,准确率达95%.穿刺后发生气胸1例,肺内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结论 CT定位下肺部团块状病变穿刺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诊断价值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的肺部团块状病变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的患者3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瑞芬太尼6.0—15.0μg/(kg·h),丙泊酚3~5mg/(kg·h)微量泵泵注维持麻醉,观察在麻醉前、气管插管后10min、股动脉置管后1min、重要手术操作(放置弹簧圈、支架或注射栓塞剂)时、拔除气管导管后3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前和拔管后除外)和有无体动反应。记录停药距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管的时间;观察苏醒期患者有无呛咳、躁动等,术后询问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持平稳,术后苏醒快、拔管早,无术中知晓病例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麻醉疗效确切,适合用于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中的麻醉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MVR)对左心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术中情况将40例冠心病合并二尖瓣返流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采用直接将二尖瓣残缘、前瓣环、人工瓣环缝合的MVR;B组18例采用将前叶沿前瓣环切开与后叶进行折叠的MVR。所有手术均在超声监视指导下进行,采用PHILIPS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记录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充盈率(PFR)和峰值排空率(PE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A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EDV[(90.48±37.60)ml/m^2与(66.22±28.66)ml/m^2,t=-2.631,P〈0.01],ESV[(51.75±26.50)ml/m^2与(42.67±26.14)ml/m^2,t=-1.863,P〈0.05],LVEF[(0.40±0.10)%与(0.47±0.08)%,t=1.734,P〈0.05],PER[(2.91±0.50)%与(3.49±0.64)%,t=1.752,P〈0.05},PFR[(2.81±0.88)%与(2.72±0.61)%,t=-1.723,P〈0.05]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后,A组与B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EDV、ESV、LVEF、PER、P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二尖瓣替换术能够更加完善地维护左心室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癌。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8例,并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FP、肿瘤大小、生存时间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以及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结果经皮肝穿注射缓释剂治疗3个月、6个月后原发性肝癌患者与术前对比,患者的肝功能显著改善,AFP值显著减少(P0.01)。8例患者经治疗后6个月肿瘤消失,62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直径缩小以及边界模糊,5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边界清晰。经治疗后,患者的半年存活率为94.9%(74/78),1年存活率为64.1%(50/78),三年存活率为19.2%(15/78)。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以及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治疗方法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快捷,临床上宜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