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尿道排泄造影成像术(MSCT-VUPU)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继发膀胱出口梗阻(BO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为BPH继发BOO的患者28例,全部患者行MSCT-VUPU扫描。另选取无排尿困难、并经临床检查无前列腺增生的1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接受MSCT-VUPU扫描。扫描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由两名影像医师共同对全部病例的MSCT-VUPU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结果:28例BPH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后尿道狭窄。28例中,表现为不同程度膀胱小梁化改变21例,膀胱形态改变9例,膀胱壁增厚及粘膜强化7例。膀胱形态改变及膀胱小梁化程度均与前列腺增生症分期呈正相关(r=0.524、0.514,P<0.05),膀胱粘膜增厚强化与小梁化程度呈正相关(r=0.485,P<0.05)。后尿道前列腺部上下径与前列腺后叶前后径呈正相关(r=0.729,P<0.0001)。结论:MSCT-VUPU技术使BPH患者在排尿过程中完成扫描并获得到膀胱及尿道全程显影;具有无创、清晰及可以任意方位重组观察等优点,能客观判断BOO引起的后尿道及膀胱的形态并评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雅琼  李欣  邱诗雄 《临床荟萃》2009,24(24):2131-213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6小时)溶栓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发病6~12小时内完成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且PWI〉DWI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A组)、溶栓+依达拉奉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A组、B组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6~0.9mg/kg静脉滴注溶栓治疗,C组常规治疗。3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1周、2周、3个月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B组在溶栓后1周、2周、3个月的NIHSS评分分别为7.43±3.32、6.71±3.26和4.08±2.13,均较A组、C组降低(P〈0.05);溶栓后2周、3个月的ADL评分分别为67.23±13.72和81.54±12.21,较A组、C组明显升高(P〈0.05);B组治疗后复查头颅CT梗死面积小于A组和C组;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PWI〉DWI影像学模式指导下,将依达拉奉和rt-PA联合应用可适当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弥散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DWI)不匹配对指导超时间窗(>6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发病12h内完成磁共振检查,且(PWI-DWI)/DWI×100%>30%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0.6~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1周、2周、3个月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前、溶栓后2周、3个月分别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 溶栓组在溶栓后1周、2周、3个月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在2周和3个月,溶栓组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在PWI>DWI影像学模式指导下,适当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指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调查急性脑梗死30例,对3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溶栓效果和病因分析判定早期DWI和MRA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结果 早期DWI结合MRA可以判定梗死缺血区对应的血管分支,指导溶栓选择,其中静脉溶栓28例,动脉溶栓2例,3例为多发性梗死,颈内动脉狭窄2例。结论 DWI可显示早期脑梗死病灶,早期头颅MRI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指导临床溶栓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40例TOB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头颅CT及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分析.结果 TOBS多以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功能缺失症状为主.临床功能缺损症状与影像学病灶基本相符,发病24 h内头颅CT诊断率为40%,MRI-DWI诊断率为100%.结论 MRI-DWI系列检查对于超急性期TO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DWI对后颅凹病变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特征直肠癌MR灌注成像参数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35例患者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灌注成像检查,并获得直肠癌和癌周正常直肠壁各MR灌注参数值[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及初始强化曲线下面积(iAUC)]。分析病理学特征,包括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和神经周围浸润情况;对不同病理状态的MR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肠癌Ktrans及iAUC均高于癌周正常直肠壁(P均<0.05),直肠癌Ve低于癌周正常直肠壁(P<0.05),Ke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直肠癌的Ktrans、Ve、Kep和i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3~4期直肠癌Ktrans及Kep较T1~2期显著升高(P均<0.05);T1~2期与T3~4期直肠癌的iAUC及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1~2分期的Kep高于N0分期(P=0.006),余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无脉管浸润和神经周围浸润的直肠癌MR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直肠癌的MR灌注成像参数可反映其不同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60~70岁为高发年龄,病因及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及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失语、感觉障碍、智能障碍、小便失禁、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症状。胼胝体梗死部位以体部、膝部多见,常累及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结论胼胝体梗死因其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其中颈动脉斑块为胼胝体梗死不容忽视的重要高危因素,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及累及部位的定位诊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