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电针、艾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骨坏死专科病房住院治疗的ONFH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骨肽注射液,静脉滴注,疼痛剧烈时可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组给予电针、艾灸治疗,每天坚持做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后10~12个月,对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7%,对照组有效率为72.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艾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调查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住院期间双抗治疗(阿司匹林 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基础上肠外抗凝的抗栓疗效。 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因AMI住院且出院诊断为AMI和 NVAF患者143例,其中NVAF病程≥1个月,统计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将住院期间使用双抗治疗和 肠外抗凝联合双抗治疗患者分为双抗组(33例)和三抗组(102例),比较两组间出血性事件[采用出 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出血定义]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 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 结果 ①143例入选患者仅12.6%(18/143例)入院前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71.3% (102/143例)患者使用肠外抗凝联合双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占23.1%(33/143 例),单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占2.1%(3/143例)。患者出院带药中,超过2/3患者使 用双抗治疗,比例占76.9%(103/134例),华法林联合双抗比例仅占4.5%(6/134例)。②住院期间双 抗组相较于三抗组总出血性事件(BARC 2~5)、重大出血事件(BARC 3,5)和轻微出血事件(BARC 2)发生率低(3.0% vs 7.8%,0 vs 1.0%,3.0% vs 6.9%),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 塞的发生率高(6.1% vs 3.9%,6.1% vs 1.0%,3.0% vs 0),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既往NVAF合并AMI患者住院期间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基础上 肠外抗凝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栓塞事件和增加出血事件,该类患者二级预防三重抗栓治疗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3.
赵明磊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61-2865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指颈动脉狭窄不合并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近年有研究发现,ACS独立于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认为ACS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涉及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脑微栓塞和脑低灌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能够改善ACS患者认知功能。了解ACS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直接相关及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指导ACS患者预防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总结ACS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单侧下肢迟缓性麻痹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省立医院和郑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76例单侧下肢迟缓性麻痹患儿临床资料并总结、分析。结果:小儿急性单侧下肢迟缓性麻痹病因谱广,主要以病毒感染及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为主,预后好。迁延不愈患儿,注意排除腹部占位、脊髓占位、出血、血液病、布氏菌感染等特殊病因,给予限制运动,应用能量合剂,丹参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抗病毒治疗以及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后显效5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3个月后复查肌力,75例均恢复正常,1例患儿出现跛行。结论:小儿急性单侧下肢迟缓性麻痹体格检查及病史应详尽,避免误诊,及时诊断,辨明原因,经对症治疗后,绝大部分肌力可恢复正常,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