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谈毅 《吉林医学》2011,(4):688-689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及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给予洋地黄强心、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以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首次剂量为12.5 mg/d,逐渐增加剂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增加到100 mg/d;给予依那普利,首次剂量为5 mg/d,根据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可增加剂量到10 mg/d;给予螺内酯20 mg/d。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及螺内酯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大枣抗焦虑抗抑郁的潜在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大枣抗焦虑抗抑郁活性成分;结合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潜在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靶标,进而构建成分与靶标网络数据库;采用REACTOME(REAC)与g:Profiler软件分别进行GO、KEGG、REAC和WikiPathways(WP)富集分析;最后利用NetworkAnalyst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和TF-miRNA协同调控网络富集分析。 结果:大枣通过(S)-乌药碱、β-胡萝卜素、β-谷甾醇与千金藤啶碱等5种潜在活性成分,通过调控hsa-miR-155和hsa-miR-203等miRNAs与PPARG、CREB1、E2F1-7和SP1等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调控GABRB2、SLC6A4、OPRM1、GABRA1与SLC6A2等基因表达,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清素受体、γ-氨基丁酸、5-羟色胺、G蛋白偶联受体与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等信号通路,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与传递,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发挥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结论:通过生物信息预测并发现了大枣抗焦虑抗抑郁潜在的活性成分、候选靶标和信号通路,为大枣抗焦虑抗抑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谈毅城  陈锡峰  金鑫  陈子健 《广西医学》2014,(11):1522-1525
目的对大鼠抑癌基因Mob1a进行基因扩增,体外表达载体构建并且体外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鼠癌症发生分子机制提供支持。方法采用RNA提取技术获得总RNA后,进行体外反转得到c DNA。利用依据大鼠Mob1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的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大鼠c DNA为模板,RT-PCR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DNA片段。利用NheⅠ和HindⅢ限制性酶切位点将该目的 DNA片段与p CDNA3.1-HA载体酶切后进行连接。转染HEK293T细胞系,获得总蛋白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该基因在体外是否成功表达。结果通过RT-PCR方法扩增了Mob1a基因,并且将该基因克隆至p CDNA3.1-HA。Western Blot分析显示Mob1a-HA融合蛋白在体外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Mob1a基因并且成功在体外表达该蛋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不同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患者血浆纤维 蛋白原和D 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连续纳入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35例,比较进展性脑 梗死(progressiveischemicstroke,PIS)和出院结局不良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 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17.0 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狋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 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纳入PIS组,PIS的发生率为31.04%。发病初始(24h 内),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42±1.06)g/L 和D 二聚体水平(1376.9±416.6)μg/L 高于非PIS患 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05±0.95)g/L 和D 二聚体水平(820.0±324.5)μg/L (犘<0.05),并在住院7d 内呈进行性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同一住院时间点比较,PIS 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 PI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76例患者纳入到结局不良组,结局不良发生率为22.69%。 结局不良组患者入院时(24h)及住院过程中(3~14d) 血浆纤维蛋白原(24h、3d、7d、10d、14d) 和D 二聚体水平(24h、3d、7d、10d、14d)均高于结局良好组(犘<0.05)。PI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 冠心病史的发病率高于非PIS组(χ 2=6.276、5.674,犘<0.05),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糖尿病、 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高于结局良好组(χ 2=6.769、5.132、4.800,犘<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 D 二聚体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维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和出院不良结局,但 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病情进展;出院结局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4 0281 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