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工心瓣膜患者微栓子信号和凝血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工心瓣膜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信号 (MES)的数量及相对强度与凝血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人工心瓣膜患者脑动脉MES ,同时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通用比值 (INR) ,观察MES数量及相对强度与INR的相关性。结果 :MES阳性发现率 83 33% (2 5 30 ) ,MES出现频率 0~ 4 0 4 (中位数 4 0 )个 h ,MES平均相对强度 11~ 38(2 3 6 3±5 13)dB。INR1 12~ 3 5 1(1 95± 0 6 9)。MES数量及相对强度与INR无相关性。结论 :人工心瓣膜患者脑动脉MES与凝血活性无关 ,提示微栓子物质不是血栓性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多发生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磁共振成像阳性率为78.6%,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5%,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7.8%。结论:脑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大大提高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确诊率,两者在诊断多发性硬化时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只有正确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评价,提出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应成为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动脉微栓子信号 (MES)的基本特征。方法 :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了 2 1例机械心瓣膜患者的脑动脉 MES。结果 :MES阳性发现率为 80 .95 % (17/ 2 1) ,MES出现频率为 0~ 40 4(中位数 40 )个 /小时 ,MES相对强度为11~ 38(2 3.6 3± 5 .13) d B。84.89%的 MES在二个取样深度依次显示 ,时间延迟为 0 .4~ 2 8.4(中位数 6 .0 ) m s,15 .11% MES仅见于近端通道 ,而在远端通道未能显示。结论 :双门深 TCD是研究 MES基本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了21例机械心瓣膜患者的脑动脉MES.结果:MES阳性发现率为80.95%(17/21),MES出现频率为0~404(中位数40)个/小时,MES相对强度为11~38(23.63±5.13)dB.84.89%的MES在二个取样深度依次显示,时间延迟为0.4~28.4(中位数6.0)ms,15.11%MES仅见于近端通道,而在远端通道未能显示.结论:双门深TCD是研究MES基本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采取观察对象空腹静脉血2ml,脑血管病患者为发病后1周内采血,定量检测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DD含量。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测定DD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价值,对其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死率约25%左右[1]。而存活者预后并不差,大部分还可生活自理、恢复正常工作。因此,减少SAH病死率是治疗的关键。我院于1987年-2000年1月收治60例SAH,现就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预后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情况,寻找SAH抗纤溶治疗及观察病情变化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抽取30例正常对照组及25例停顿琮SAH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3、4周血,用ELISA法定量检验D二聚体含量。结果 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第4周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第2、3、4周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9.
患者甘××,女,20岁,农民。住院号201871,入院主诉头痛,呕吐伴发热20余天。头痛为持续性,以前额为甚,无阵发性加剧,与更换体位无关.非喷射状呕吐,每日3~6次.伴发热,无抽搐、昏迷,亦无大小便障碍及肢体活动不灵.当地治疗效果差.1986年6月15日转来我院。既往健康,否认有结核史。6岁起经常有头痛。体检:T38℃,Bp100/60mmHg。神清,软弱无力,消瘦,慢性病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皮下无出血点、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病人20例,平均年龄(56.7±8.21)岁,治疗前与治疗后2h、1天、2天、3天、7天和14天6个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分别为15.27±7.37、8.95±7.45、7.1±7.49、5.5±4.74、4.85±6.64、3.55±5.81、4.0±7.53,经t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显效率90%。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