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探讨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 disease,NB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NB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情况。结果神经系统表现:头痛(6例)、锥体束征(4例)、肢体瘫痪、麻木(3例)、复视(1例)、记忆力及理解力下降(1例)、视力下降伴视乳头水肿(1例)。脑脊液异常5例,颅脑MRI、MRA、MRV及DSA提示:脑干受累5例,基底节、侧脑室旁病灶3例,横窦血栓形成1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5例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3例病情较重者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仍遗留头痛或一侧肢体麻木。结论 N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预后较差,应提高警惕,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E-选择素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E-选择素鼻粘膜耐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E-选择素或PBS单程诱导耐受或加强诱导耐受48 h后,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血中CD3+CD4+T细胞及CD3+CD8+T细胞含量,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RT-PCR检测脑梗死区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脑组织中SOD水平。结果:E-选择素单程诱导耐受组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比值增加(P<0.05)。与其它组相比,E-选择素加强诱导耐受组脑梗死体积减小了40.87%(P<0.05), CD3+CD8+T细胞所占比例减小、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比值增高(P<0.05),脑组织中SOD水平升高(P<0.05),E-选择素、ICAM-1表达减少(P<0.05),LFA-1表达有减少趋势。结论:E-选择素鼻黏膜耐受诱导脑缺血耐受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CD8+ T细胞减少,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增加、SOD水平升高及E-选择素、ICAM-1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等速运动锻炼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常规组采取等速运动锻炼,观察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取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肌张力(MAS)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肩关节屈、伸峰力矩(PT),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MBI)]及起立-行走[“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测试结果。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FMA、Berg平衡量表分值及MBI高于常规组,MWS及肩关节屈、伸PT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TUGT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取等速运动锻炼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加肩关节屈、伸PT,恢复其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cts and leukoencphalopathy,CADASIL)是由于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非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其常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先兆型偏头痛及渐进性认知功能下降~([1]),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罕见。本文报道2例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并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丙戊酸致高氨血症脑病(Valproate-induced hyperammonemic encephalopathy,VHE)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分析2例丙戊酸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为52岁男性患者,发病初期出现反应迟钝、行为异常,按照非惊厥持续状态治疗后症状加重,发现血氨增高并撤用丙戊酸钠,予降氨治疗,2 d后恢复;例2为22岁女性患者,诊断为青少年肌阵挛,近4年一直服用丙戊酸钠,加用左乙拉西坦后出现共济失调、扑翼样震颤,发现血氨升高,停用左乙拉西坦后恢复正常。结论丙戊酸致高氨血症脑病的临床症状不特异,临床医生对丙戊酸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的临床与VEEG的局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67例JME患者临床症状与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的局灶性特征。结果 67例患者中,11.94%的肌阵挛发作(MJ)存在一侧或不对称肌阵挛抽动,13.11%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CTCS)出现不对称体征;24 h VEEG监测到的发作中,46.80%的MJ及66.67%的GTCS出现不对称或及局灶症状;发作间期的不对称及局灶性EEG占44.7%。局灶性EEG的棘波、棘慢波最常出现在额区。31例患者服药后复查VEEG,不对称及局灶EEG比例增加至64.52%。结论 JME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临床医生应警惕其临床及EEG的局灶性特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7.
E-选择素为可诱导性黏附分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多种因子相关。文章主要综述了E-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NF-kB和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的关系,以期为E-选择素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能评分最高、脑梗死体积最大.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Na(v)1.1表达无变化.缺血后Na(v)1.1表达明显上调,缺血后1d表达下调至最低;真穴位电针组下调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穴位电针组下调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穴位电针组与假穴位电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以调控Na(v)1.1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在缺血后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Na(v)1.1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选择素鼻黏膜耐受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3种处理方法,在大鼠鼻内滴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E-选择素或不滴入任何药物。诱导方案结束后,建立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2h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CD3^+CD4^+T、CD3^+CD8^+T细胞的表达,计算机检测脑梗死体积,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缺血再灌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结果加强诱导组中E-选择素组较其他2组比较,以及E-选择素的加强诱导组与单程诱导组比较均表现为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无差别(P〉0.05),CD3^+CD8^+T表达明显减少(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IL-10mRNA的表达增加(P〈0.05),TGF-β1mRNA表达呈增加趋势(0.05〈P〈0.1)。单程诱导组中各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E-选择素鼻黏膜加强诱导耐受的方法能够诱导免疫耐受的发生,释放抗炎细胞因子,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能评分最高、脑梗死体积最大.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Na(v)1.1表达无变化.缺血后Na(v)1.1表达明显上调,缺血后1d表达下调至最低;真穴位电针组下调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穴位电针组下调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穴位电针组与假穴位电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以调控Na(v)1.1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在缺血后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Na(v)1.1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