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核性脑膜炎96例的临床与CT、MR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志钢  罗永杰 《四川医学》2003,24(7):719-720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以指导治疗。方法 对我院近几年来结核性脑膜炎127例,将有头颅CT或MIU的96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影像学改变为颅底各池、外侧裂模糊,边界欠清,增强后有与形态基本相似的密度不均之铸形强化、脑积水、脑结核瘤、血管内膜炎所致脑梗死、脑出血等。有颅底粘连者预后差。结论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帮助临床作出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d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TG、PF4的变化。结果:发现ACI组6~72hβ-TG和PF4、7d后PF4及多灶性一经组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d后PF4后PF45校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凝血酶对培养的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毒性损害及水蛭提取液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 建立体外实验即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实验模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法筛选水蛭提取液的有效浓度.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水蛭提取液治疗组与凝血酶对照组,测定培养上清液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死亡的标志).免疫组化法观察它们的HSP70和TGFβ-1的表达. 结果 (1)一定浓度范同(1~100 U/mL)的凝血酶对星形胶质细胞有毒性作用,且随凝血酶剂量的增大,它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相应增加(F=118.65,P=0.000).(2)一定浓度范围内(0.25~4 mg/μL)的水蛭提取液能明显减轻10 U/mL凝血酶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F=156.08,P=0.000),且随水蛭提取液浓度的增大,保护作用增强,还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HSP70和TGFβ-1的表达. 结论 水蛭提取液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增强它们的HSP70和TGFβ-1表达,从而明显抑制凝血酶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晏志钢  罗永杰 《四川医学》2003,24(4):429-430
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脑梗死临床较常见 ,而伴发脑出血罕见。笔者曾收治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脑出血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女 ,2 5岁。因头痛 7d入院 ,无高血压病史。查体 :T、P、R正常 ,BP 16 10kPa。神志清楚 ,颈强直 ,颅神经未见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双侧Kernig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压力 2 80mmH2 O ,WBC 395× 10 6 /L ,其中L 0 .85 ,N 0 .15 ,蛋白 0 .86g/L ,糖 1.85mmol/L ,氯化物 112 .6mmol/L。脑脊液墨汁涂片染色未查见新隐球菌 ,脑脊液结核抗体阳性。胸部X线片正常 ,头颅CT示…  相似文献   
6.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受控于氧浓度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脑卒后HIF-1表达,与其下游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其表达,介导机体的缺氧反应。本文对HIF-1及其重要靶基因(血管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在急性脑卒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马思文  罗永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33-1536
脑卒中、癫痫、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及一些少见脑血管病变(如烟雾病、脑型Buerger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形式,脑组织面对缺血低氧状态会相应的启动一些应答机制来减轻低氧缺血带来的不良后果,其中Caspase-3、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最具代表性.干预上述两因子可能为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4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 4因子 (PF4)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 38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F4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多灶性脑梗死组PF4为(14 6 9± 7 6 3)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6 5 0± 2 70 )ng/ml,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PF4水平与病灶体积无关 (r=0 0 93,P >0 0 5 ) ,但与病灶数目有一定关系 (r=0 74 5 ,P <0 0 5 ) ,多灶性脑梗死组病灶越多 ,PF4越高。结论 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高 ,且与病灶数目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周围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来建立脑出血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府物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生化指标(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与P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蛋白的表达。结果水蛭提取液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tPA含量、提高其活性,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tPA mRNA表达,增强tPA免疫表达.而不影响PAI-1含量与活性或mRNA表达。结论水蛭提取液促进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的机制可能为通过对tPA的转录、翻译及合成蛋白的加工修饰来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对PAI-1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在脑缺血性损伤方面的作用,探讨其动态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72h、7d血清中IL-1α的含量变化,1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7d脑脊液中IL-1α的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20例血清、13例脑脊液IL-1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IL-1α在发病24h开始升高,且在72h达到高峰,7d逐渐下降,虽未达到对照组水平,但亦明显低于24h和72h(P<0.05或P<0.01)。(2)脑脊液IL-1α在发病24h明显升高,7d逐渐下降,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3)血清和脑脊液IL-1α的变化呈动态正相关关系。结论无论血清或脑脊液IL-1α的持续升高可延长脑梗死的恢复期,并且预后不好。可能与缺血半暗带不能及时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