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3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1病例资料例1女,10岁,车祸致头颅左额受伤0.5h,昏迷10min,频繁呕吐入院。查体不合作,T:38.40℃,R:26次/min,烦躁。GCS评分:12分。左眼睑青紫、肿胀,左眼角、眉弓、颧部擦挫裂伤2cm,左瞳直径2mm,光反射迟钝;右瞳散大,直径6mm,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无光感。眼底改变:右眼视盘苍白,颞侧动静脉血管出血,视网膜贫血。鼻腔和右耳道血性分泌物溢出,口腔内胃内容物残留。颈硬三指,颈前捻发感。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增强。头部CT示鞍上池变窄且密度增高,骨窗示蝶窦腔内密度增高,蝶骨斜形骨折,自左前向右后方行走;颈部CT示下颌正前方骨折…  相似文献   
2.
<正>肺癌(Lung cancer)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最为常见。超过七成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晚期阶段[2],这使得部分患者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化疗药物缺乏特异性、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中已陷入“瓶颈”,因此肺癌亟须得到更为有效、及时、个性化的治疗。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相似文献   
3.
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可导致骨髓衰竭、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以及发育异常。FANCD2是FA基因家族中的一员, 已成为FA信号传导的焦点。研究发现, FANCD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够作为铁死亡(ferroptosis)的相关基因参与调节铁死亡。本文对FANCD2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郭涛  王丽娜  张黎明  王少强 《癌症进展》2023,(8):821-823+928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检测和治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早中期肺癌患者的预后较好,而晚期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一直较低,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已陷入瓶颈。近年来,微波消融术在肺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微波消融术可有效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本文就微波消融联合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范科尼贫血互补组D2(FANCD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阐明FANCD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吸烟史的关系及其对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UALCAN、HPA等数据库,使用R语言分析FANCD2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FANCD2在肺腺癌(LUAD)、肺鳞状细胞癌(LUSC)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FANCD2 mRNA和蛋白在LUAD和LUS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FANCD2高表达LUAD患者生存情况差于FANCD2低表达患者,FANCD2低表达LUSC患者生存情况差于FANCD2高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NCD2诊断LUAD、LUS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4、0.979。结论 FANCD2在NSCLC中表达上调,与NSCLC患者的预后有关,可作为NSCL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7.
1临床资料病例1,熊某,男,17岁。利器致伤头颅右顶额部2h,伴昏迷、呕吐、小便失禁,由外院转入。他诉转入前自行步入卫生院,急诊输液、清创缝合头皮创口后,患者呕吐频繁、昏迷急转我院。查:P102次/分,BP130/70mmHg,重度昏迷,GCS3分,右顶额部有长18cm的纵形头皮创口,与矢状线平行且距正中线4cm,创缘整齐、已缝,双侧瞳孔散大6mm,光反射消失,颈强四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TH)替代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围术期TH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27例(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27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并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甲减组另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以维持手术前后血清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正常。分别于机械通气后10分钟(t1)及CPB后4小时(t2)、12小时(t3)、1天(t4)、3天(t5)、5天(t6)测定两组患者血清TH[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并在t1~4使用呼吸机监测患者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肺静态顺应性(CLst)、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值(VD/VT),统计其达到撤机指征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①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TSH除外)变化不同,且观察指标(TSH除外)在各时间点与组别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甲减组FT3、FT4、T3、T4在t2~6,SVRI、PVRI、RI、Pplat、Ri、VD/VT在t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SWI在t2~5,OI、CLst在t2~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行TH替代治疗能使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在CPB后维持血清TH水平正常,但仅能有限促进心肺功能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237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以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98例,行介入手术治疗39例。结果 198例给予抗凝、祛聚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者中临床治愈85例(42.93%),有效108例(54.55%),无效5例(2.52%);39例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然后行球囊导管取栓治疗33例,行介入溶栓6例)者均临床治愈(100%)。总有效率为97.89%(232/237)。对39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2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阻塞并发下肢DVT,经抗凝、祛聚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见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DVT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m2。分别于术前(T1);CPB期间0.5(T2)、1 h(T3);CPB后2(T4)、4(T5)、8(T6)、24 h(T7)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和IL-10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与T1比较,两组TNF-α、IL-8、IL-10血清浓度在T2~T7均升高(P<0.01)。与NPP组比较,PP组TNF-α血清浓度在T2~T6降低(P<0.05);IL-8血清浓度在T3~T6降低(P<0.05);IL-10血清浓度在T3~T6升高(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抑制TNF-α、IL-8的释放,并使IL-10的释放明显上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