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探讨sICAM-1和TNF-α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7例,对照组20例,同时收集脑脊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ICAM-1和TNF-α的水平.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均恢复正常(P>0.05);伴并发症和后遗症较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患儿急性期脑脊液sICAM-1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 P<0.0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sICAM-1和TNF-α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3842,0.4218;P均>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过程,二者可作为化脓性脑膜炎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中枢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2008-11~2010-01我院诊断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的3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记录患儿的胃肠炎表现及惊厥特点,随访6月以上。应用Elecsys 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NSE水平。对照组20例,为同期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结果患儿胃肠炎均较轻,仅11例伴有轻度脱水,无电解质紊乱,大多惊厥频繁可成簇发作,最多者惊厥达5次,发作形式多为强直或强直阵挛,仅6例伴双目向一侧斜视。发作间期脑电图多正常,有7例见散在癫样放电,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异常。该病预后良好,31例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惊厥,仅1例因再次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出现惊厥复发。观察组NSE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胃肠炎表现均轻微,惊厥往往成簇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多正常;可对神经元造成损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用托吡酯单药治疗小儿癫痫4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对部分性癫发作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择部分性癫患儿27例应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进行自身对照,观察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完全控制无发作及显效18例占66.7%(其中完全控制无发作16例占59.2%),好转8例占29.6%,有效率(完全控制+显效+有效)占96.3%:无效1例占3.7%:加重0例。结论: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对部分性癫的疗效与金标准卡马西平一致,疗效好。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比,不良反应少、安全,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 (以下称腮脑 )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组研究对36例腮脑患儿血清和脑脊液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进行了测定 ,旨在探讨其在儿童腮脑发病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患儿 ,其中腮脑 (观察 )组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2~12岁 ,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的诊断标准[1] ;对照组 2 0例 ,男 14例、女 6例 ,年龄 7个月~ 12岁 ,其中小儿外科择期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HSP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及160例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M、vWF、MMP-9水平.随访6个月~1a,发生肾损害62例,非肾损害98例,按肾损害临床表现分为A组:孤立性血尿(18例)或孤立性蛋白尿(3例);B组:血尿+蛋白尿(29例);C组:大量蛋白尿(12例).比较肾损害组、非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各数值变化及在肾损害不同组中的差异.结果 1.肾损害组TM[( 148.13±18.60) mg·L-1]、vWF[( 159.50±23.06)%]、MMP-9[( 36.53±7.86)mg·L-1]均高于非肾损害组[(129.49±21.22) mg·L-1、(136.98±25.48)%、(29.14±8.17) mg·L-1]及健康对照组[(113.63±20.88) mg·L-1、(121.83±24.69)%、(24.37±7.34) 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非肾损害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肾损害组:C组、B组TM[( 158.59±17.80) mg·L-1、(149.72±19.20) mg·L-1]、vWF[(169.45±23.36)%、(160.20±21.46)%]、MMP-9[ (42.66±6.31) mg· L-1、(35.88±7.33) mg·L-1]高于A组[(131.28±16.14) mg·L-1、(139.59±19.26)%、(30.16±6.89) mg· 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C组MMP-9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M、vWF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TM、vWF、MMP-9在HSP急性期升高,可作为早期预测肾损害的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预测肾损害的发生及肾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缺铁性贫血 (IDA)是儿科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 ,它广泛影响着患儿的神经精神和智力、体格、免疫力等发育 ,故补铁治疗是必要的。鉴于长期服铁剂导致胃肠道反应、依从性亦差 ,又根据动物铁代谢资料 ,笔者对小剂量间断补铁法治疗儿童 IDA的疗效进行了研究。1 一般资料以血红蛋白 (Hb)、血清铁蛋白 (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 (FEP)为指标确诊的 IDA患儿共 6 4例。诊断标准 :Hb<12 0 g/ L,SF<16 μg/ L,FEP>5 0 μg/ d L。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每周补铁组和每日补铁组各 32例。要求被观察儿童近期无感染征象、无慢性疾病、无胃肠道疾患…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5岁,因发热、头痛9 d入院.病初患儿曾呕吐 2 d,无抽搐.院外诊断"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及头孢曲松 钠治疗6d无效.患儿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体温40℃, 精神不振,颈软,咽部充血,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凯尔尼 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均阴性.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 (以下称病脑 )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对 4 8例病脑患儿的血清和脑脊液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进行了测定 ,旨在探讨其在儿童病脑发病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 68例均为我院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住院患儿。其中病脑组 4 8例 ,男 38例、女 10例 ,年龄 2~ 12岁 ,均根据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脑电图和临床表现确诊。对照组 2 0例 ,男14例、女 6例 ,年龄 7个月至 12岁 ,其中小儿外科择期手术腰麻 12例、多发…  相似文献   
10.
异丙嗪对高热惊厥患儿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我们收治8例高热惊厥(单纯型)患儿(年龄2~5岁),均用异丙嗪1~2mg/(kg·次)肌注止痉,用后抽搐停止,体温下降,但半小时内出现寒战、惊恐哭闹各3例,2例于数分钟后再次抽搐,症状复现。给予物理降温、吸氧、鲁米那钠5~8mg/(kg·次)肌注或安定0.1~0.3mg/(kg·次)稀释静注,上述症状迅速消失。继续治疗原发病,惊厥未再发作。 讨论:异丙嗪为组胺H_1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H_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其较易进入脑组织,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但同时亦可引发失眠、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及震颤等锥体外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