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与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60例,根据患者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单纯血管内再通治疗组(单纯治疗组)和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对比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24h脑梗死体积和90d良好预后率、脑卒中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 2组发病24h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术前,且联合治疗组发病24h脑梗死体积[(3.6±1.3)ml vs (4.8±1.8)ml]、术后1、7、14dNIHSS评分[(6.8±3.8)分vs (8.2±3.5)分;(2.6±1.6)分vs (4.0±1.8)分;(2.0±1.2)分vs (3.5±2.1)分]、90d病死率(3.4%vs 10.0%)显著低于单纯治疗组,术后90d良好预后率(40.0%vs 26.7%)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d脑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明显改善,其可降低术后再灌注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专门针对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l)胞外段(或称可溶性LRIGl,sLRIGl)抗体。方法人工设计、合成sLRIGl抗原多肽,免疫日本大耳朵白兔,颈动脉取血,分离兔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抗体效价,免疫印迹鉴定所获抗体。结果 抗sLRTGl抗体滴度可高达1:512000;免疫印迹证实所获抗体能与sLRIGl特异性结合,在100kD处蛋白显影清晰。结论成功获得免抗人sLRIGl多克隆抗体,可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的治疗提供高质量的可溶性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sLRIG1)。方法用重组sLRIG1的杆状病毒(Bac-sLRIG1)感染sf9昆虫细胞,表达的蛋白经提纯,获得sLRIG1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使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成功表达了重组sLRIG1蛋白,最佳感染复率为5,孵育时间为72 h,经鉴定蛋白表达正确,纯度高达95%。结论用BEVS可成功获得大量高纯度重组sLRIG1蛋白,可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偏侧面肌痉挛(HFS)伴耳部症状患者耳后肌受累以及A型肉毒毒素耳后肌注射的作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就诊我科临床诊断为特发性HFS,同时伴有耳鸣或杂音、耳中"滴答声"或弹响、耳部不适等耳部症状的63例患者,其中33例于额肌、眼轮匝肌、颧肌及颊肌等常规位点注射(常规组),30例除常规位点外另予以耳后肌注射(耳后组).注射前后记录口轮匝肌和耳后肌的异常肌反应(AMR)、测量峰-峰波幅值;注射后至少4周,平均(29.5±2.5)d时随访.结果 (1)注射后两组患者均有耳部症状缓解,耳后组[76.7%(23/30)]的缓解率比常规组[45.5%(15/33)]更高(x2=6.40,P=0.011).(2)注射后痉挛侧AMR波幅均显著降低.注射前后常规组口轮匝肌波幅(μV)分别为304.0±30.3、129.3±9.6(t=5.820,P=0.000),耳后肌波幅(μV)分别为298.0±33.3、184.7±20.2(t=2.818,P=0.014);注射前后耳后组口轮匝肌波幅(μV)分别为405.3±66.7、116.0±10.0(t=4.214,P=0.001),耳后肌波幅(μV)分别为390.0±53.6、72.0±9.7(t=6.011,P=0.000).(3)在耳后组,注射后耳后肌AMR波幅降低比常规组更明显(t=4.237,P=0.001).结论 在HFS伴耳部症状患者中电生理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除常规位点外,耳后肌注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耳部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夜间夹板治疗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并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对其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以及常规NCS,记录腕-拇短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腕-食指/环指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嘱患者以远侧腕皱褶为中心,掌面和背面各一块夹板,入睡前将腕部固定于中立位制动.夹板治疗前、(3.03±1.16)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和NCS.共20例(31只腕)完成随访.结果 (1)DML、腕-食指SCV、腕-环指SCV和△DSL异常率分别为85.9%、78.1%、81.3%和96.9%.(2)与夹板治疗前比较,夹板后SSS和FSS减少、DML缩短、△DSL减小,治疗前、后SSS分别为1.77±0.38、1.55±0.38,FSS为1.53±0.31、1.40±0.27;DML为(4.53±1.25)ms、(4.14±0.76)ms;△DSL为1.24±0.61、0.97±0.60;9例(14只腕)夹板后临床评分无改善.(3)SSS与DML(r=0.420,P=0.019)、腕-食指SCV(r=-0.425,P=0.017)、腕-环指SCV(r=-0.519,P=0.003)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与△DSL无相关(r=0.189,P=0.309);FSS与NCS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一半以上CTS患者夹板治疗短期内有效;临床评分与NCS相关性不大,两者共同评估夹板疗效更有意义;△DSL诊断CTS最敏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