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症(HD)结肠内出现肽能神经支配紊乱,因此,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结肠壁内含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脑啡肽(ENK)能神经的支配及改变。结果发现:HD受累结肠麦氏粘膜下丛及欧氏肠肌丛内缺乏VIP、SP和ENK能神经元成分,外来源支配  相似文献   
2.
采用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对移植肠ATPase、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相比①前者能延长受体动物的存活期,并对移植小肠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减轻和延迟作用;②肝小肠联合移植的移植物内ATPase、AKP和AChE活性反应较好。结果表明上述3种酶活性的改变能相应地反映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受体动物的生存状态,并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临床监测中的一种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建立大鼠瘙痒模型,观察瘙痒信号的外周传入部位。方法大鼠颈背部皮内注射2%5-羟色胺(5-HT)建立大鼠瘙痒模型。1周后,随机挑选4只大鼠行颈背部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用神经束路追踪术(TMB法)观察大鼠颈2~5(C2~C5)背根神经节(DRG)内HRP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DRG中HRP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3 DRG中阳性细胞最多见,C4中较少,C2,C5中缺乏。结论大鼠颈背部中线区域的瘙痒信号主要通过C3 DRG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合剂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鸡胚法检测药物对鸡胚的最大无毒限量和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通过中药复方合剂对病毒的直接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观察鸡胚的存活率和测定鸡胚尿囊液血凝滴度。结果:中药复方合剂对鸡胚最大安全浓度为500 mg/mL,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为10-3.83;在3种给药方式中,中药复方合剂各剂量组对鸡胚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250mg/mL时鸡胚存活率100%;在血凝滴度测试中,同时给药、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药物浓度在62.5、125.0、250.0 mg/mL时,血凝滴度均低于病毒对照组的1/4,表现为抗病毒活性(P<0.01),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中药复方合剂3种给药方式均能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在鸡胚中的增殖,对感染鸡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Sternberger(1970)PAP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多用在中枢研究,对胃肠道及皮肤等外周组织内神经肽的显示尚有困难。本文根据其基本程序作了一些改良。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样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凝聚态 β 淀粉样肽 1~ 4 0片段 (Aβ1 4 0 )注入大鼠海马内建立AD样病变的动物模型 ;用乙酰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内胆碱能纤维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海马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结果 造模型 14d后 ,海马内ACh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海马内iNOS的表达上调 ,而nNOS的表达降低。此外 ,各亚区内ACh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与iNOS细胞数存负性相关。而经丹参酮灌胃处理后 ,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丹参酮能明显地保护AD样大鼠脑内胆碱能系统 ,并能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这可能为其治疗AD样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1,TRPV1)参与和面部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与冷痛觉感受的可能机制。方法于大鼠面部皮下注射松节油造成面部炎症痛模型,分别应用热测痛和冷测痛装置测量热缩头潜伏期(head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HWTL)和冷缩头潜伏期(head withdrawal cold lentency,HWCL)的变化,每天测量一次,连续21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大小频率分析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来研究面部炎症痛后第3、5、7、14、21天支配大鼠面部表皮区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初级感觉神经元、触须部皮肤末梢神经纤维和投射至三叉神经感觉尾侧亚核(trigeminal sensory nuclei caudalis,Vc)中枢突TRPV1表达的改变。结果注射松节油后第1至14天,热退缩反应潜伏期与冷退缩反应潜伏期均明显下降,分别于注射后第5天和第3天达到最低,第21天恢复到正常水平;注射松节油后第1至14天,TRPV1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加,并于第7天达到最大,第21天恢复到正常水平。正常大鼠TRPV1主要表达于TG的中小神经元,触须部皮肤以及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含丰富的TRPV1阳性末梢;面部炎症痛后2周内,TG的中小神经元,触须部皮肤末梢以及Vc的Ⅰ和Ⅱ外层均可见明显的TRPV1表达增加。结论面部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冷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三叉神经节中TRPV1阳性神经元和外周与中枢阳性神经纤维末梢数目增加,表明TRPV1在三叉神经节的中小神经元和末梢轴突表型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面部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和冷痛觉感受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的痛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NOS活性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n=24,假手术)、模型组(n=24,手术)、电针组(n=24,手术+电针)。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参照Mosconi氏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作。电针取“环跳”和“阳陵泉”穴区。痛阈测定采用热辐射测痛法,分别于术后第2、4、7、14、28 d进行实验观察,NOS活性观察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法。结果:慢性神经源性痛时,大鼠抬腿潜伏期(痛阈值)降低,经多次电针后,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抬腿潜伏期也逐渐升高(P<0.05)。脊髓背角的NOS活性,慢性痛大鼠明显降低,电针后又明显回升(P<0.05)。结论: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热痛敏的行为学表现与NOS活性的下调变化相一致,而电针对慢性神经源性痛的抑制及对脊髓背角NOS活性的表达升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纤维上BSI -B4与IL -1RI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了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致炎后第3d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纤维上BSI- B4与IL 1RI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及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刺激参数为0 .5~1 .5V ,4~1 6Hz ,30min)后IL 1受体拮抗剂对其是否具有调控作用。结果:①各组大鼠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均可见BSI B4 /IL -1RI阳性双标纤维。②致炎后第3d ,炎症组大鼠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BSI- B4阳性纤维、IL -1RI阳性纤维、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及双标纤维占各单标纤维的百分比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P <0 .0 1 ,P <0 .0 5 )。③IL -1受体拮抗剂组大鼠BSI B4阳性纤维、IL -1RI阳性纤维、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及双标纤维占IL- 1RI单标纤维的百分比较炎症组显著降低(P <0 .0 1 ,P <0 .0 5 )。④电针组大鼠BSI B4阳性纤维及IL- 1RI/BSI B4双标纤维数、双标纤维占IL -1RI单标纤维的百分比显著低于炎症组(P <0 .0 5 ) ,并高于IL -1受体拮抗剂组(P <0 .0 1 )。结论:正常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C纤维上有IL- 1RI表达,完全弗氏佐剂导致的踝关节周围局部炎症组织中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