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通性颅脑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所收治5295例交通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受伤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致伤因素、转归等。结果交通事故仍是目前我区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受伤人群中以骑乘电瓶车者所占比例最多;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的比例有所降低。结论交通事故仍是目前我地区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加强交通工具管理及提升人群安全意识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降低致死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如视神经减压或药物的效果尚不理想。如何最大限度地修复患者损伤的视神经,以期达到功能重建,对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细胞替代的视神经.视网膜修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急性期默认网络(DMN)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诊断TBI后注意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45例TBI病人作为TBI组,在急性期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DMN的结构完整性。在恢复期采用注意量表评估病人注意障碍。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TBI病人磁共振相关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评估其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I病人急性期DMN结构内的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P < 0.01),胼胝体膝部(gCC)的表观弥散系数图(P < 0.01)。在恢复期,TBI病人注意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 < 0.01)。急性期TBI病人DMN结构的变化与恢复期注意量表的评分显示,TBI病人DMN中扣带束、gCC、额枕上束(SFOF)的FA值之和与Stroop色词量表Victoria版本各部分耗时总和呈负相关关系(P < 0.05,R2=0.291);SFOF的FA值变化与VST中C部分的耗时呈负相关关系(P < 0.05,R2=0.396)。结论TBI引起纤维连接的中断是损伤后DMN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DMN结构的破坏可作为早期诊断TBI后注意障碍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MMF)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脑干胶质细胞激活及硫酸软骨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DAI后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组(MMF组)。MMF组腹腔注射MMF(100mg/kg)干预;NS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只作针扎刺激,不注射任何药物。伤后7、14、28d处死3组大鼠,取大鼠脑干进行巨噬细胞一小胶质细胞质抗原(ED-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硫酸软骨素(CS)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并以累积光密度(IOD)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在伤后不同时间点,MMF组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IOD值均显著低于NS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而Ns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F可抑制大鼠DAI后脑干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还可降低cs表达。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预后的预测在临床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探讨特定患者或疾病相关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由于传统预测TBI患者预后的指标较为局限,探索新兴生物标记物及开发新模型渐成为近年来预测研究的热点。TBI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从不同的人群特征、患者差异、研究终点等方面入手,发现预后因素的单变量关系,分析调整与结局相关的变量,探求患者特定的疾病特征与其预后的相关性。TBI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以多维的预测因素角度为据,进行模型的说明、估算、评估、验证和展示。探索新兴TBI预后的预测标志物不仅在建立更为准确的TBI预测模型中起关键作用,亦对TBI后的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有重大帮助。此外,建立高效的TBI预后的预测模型可更加精确、实际的实现不同TBI患者间的对比及危险分层。目前TBI预后预测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与患者信息的缺失、非线性效应的探索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评估有关。鉴于此,本文就近期的TBI患者预后预测研究的方法与原则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TBI预后预测研究提供借鉴。在预测因素的研究中,强调患者选择、因素筛选及研究设计原则; 在预测模型的建立中,强调模型的开发及内、外部验证原则。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 000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BI),约半数人口在其一生可能遭遇一次或以上的TBI。在TBI患者中,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占主导,并且此类患者大多由专科医生诊治。有多数mTBI患者急性期后常常呈现出持续性、与伤害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困难及人际交往功能障碍,这说明mTBI患者的预后并非那么“轻微”。就这类症状的管理手段而言,由于存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因此专科治疗手段对其的治疗作用有限。近年来,随着全科医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家庭及社区等一切资源为mTBI患者提供长期的照顾以克服创伤后的低随访率和低康复率的全科医疗模式,渐渐成为国内外mTBI急性期后主要的干预手段。但对上述mTBI后的干预手段,目前最重要的决策因素是基于经验性的判断,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指南。现阶段可用于mTBI的全科干预手段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一般线上手段主要为以网络为基础的在线指导及程序性操作干预,线下手段主要为艺术疗法、作业疗法、音乐疗法及中医疗法。本文基于临床可用性对上述干预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全专结合”模式的推进及普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微球联合碘油栓塞肝细胞癌(HCC)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球组,采用粒径100~300μm的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化油栓塞;对照组,采用粒径350~560 μm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化油栓塞.术后观察生化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共87例患者行TACE治疗,微球组44例,对照组43例,治疗后微球组疾病获益率与AFP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肝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的随访期间微球组介入治疗平均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6、12和18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球联合碘化油栓塞HCC安全,较明胶海绵联合碘化油栓塞近期疗效更明显,能减少患者治疗次数,栓塞前应注意肝动脉门静脉瘘的预处理及微导管的超选.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道1例创伤性脑疝后双侧枕叶脑梗死伴Anton综合征病例。术后早期因患者无视物障碍主诉而未予视觉功能情况检查,术后3周余查体发现眼球固定、双眼上视,颅脑CT及MRI确诊为双侧枕叶脑梗死。予脱水、营养神经及高压氧等治疗,效果欠佳。文章结合文献,对该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无水乙醇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颌骨AVMs的效果,总结该类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科室2016年7月 ~2019年10月收治的颌骨AVMs患者28例,行无水乙醇注射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介入治疗.结果 28例患者共进行45次介入栓塞治疗(平均1.6次),患者单次使用乙醇量为0~45ml(平均11....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