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与5-HT1A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DCN)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内感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投射的神经元呈5-HT1A受体免疫反应阳性。将FG注入一侧LPB后,可在腰骶节段(L6-S2)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这些FG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DCN和IML内,以同侧为主;5%福尔马林注入大鼠结肠后,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骶髓DCN和IML,以同侧为主,在同侧脊髓背角I层、II层和深层也有少量的分布。另外,在腰骶髓DCN和IML内,还可观察到大量5-HT1A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同时有部分Fos蛋白阳性的FG逆标神经元呈5-HT1A受体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DCN和IML内的5-HT能终末可能对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将Ricin注入大鼠咬肌神经,存活2周左右,再将HRP分别定位电泳于作为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三级传入神经元所在地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和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二级传入神经元所在地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Vodm),初级传入的溃变终末与HRP逆标的树突间形成非对称型突触,确证了Vodm是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中继核团。突触后树突多为中间树突和近侧树突。此外,在Vodm区还发现来自Vpdm的顺行标记终末与非标记的树突形成突触。本研究证明Vodm区超微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1)轴-体突触极少见;(2)轴-棘突触少见;(3)突触小球结构少见;(4)大扇贝形终末较少见;(5)这一区域也有小颗粒泡和大颗粒泡终末。这些超微结构特征,可能是Vodm与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其它部位区别之点,也可能是本体感觉中继核团特有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研究了膀胱(内脏)及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向脊髓的投射。发现内脏传入纤维和躯体本体觉粗纤维都向S_2—S_4节段后连合核区投射,两者的投射区有重叠。推测内脏传入和躯体本体觉传入的纤维在后连合核可能有汇聚。另外,根据躯体本体党纤维在髓内跨节段分布的范围和位置以及盆腔脏器初级传入的投射位置,结合文献分析和讨论了脊髓后连合核的位置和形态。提出在脊髓内存在着一个和脑部的孤束核在形态及功能上酷似的脊髓后连合核的见解。它在吻侧以对称的狭细细胞带起于胸髓下段,向尾侧逐渐扩大位于Ⅵ层内侧部,到骶髓成为位于中央管背外方的核团,S_3以下两侧者合并形成位于中央管背侧后连合区的较大核团,一直可追踪到尾髓。  相似文献   
4.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全细胞电压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SDCN)神经元上,研究抑制性氨基酸诱导的反应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当钳制电压为-40mV时,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均诱导产生内向电流。它们的EC50值分别是GABA5.2×10-5M,Gly4.0×10-5M及Tau1.6×10-4M。其Hill系数分别为GABA1.21,Gly1.27和Tau1.23。所有这些电流均在膜电位为-1.8mV左右时翻转。此外.Tau和Gly反应问还存在很强的交叉脱敏。结果提示,GABAA,Gly和Tau作为递质,通过受体Cl-通道复合体.在调节SDCN社经元伤害性传递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普证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区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是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三级传入通路中继站。为证实此二处的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是否参与三叉神经本体觉的传导和初级整合并阐明其整合机制,用ricin毁损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及其终末,HRP逆行标记此区的丘脑投射神经元以及抗GABA免疫组化三者结合的方法,在电镜下发现:(1)中脑核神经元的溃变终末与该二区神经毯中的GABA能三叉-丘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Nissl法,Luxol Fast Blue法及Golgi法对猫延髓尾段背角(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进行了系统的细胞构筑学研究。发现此层中含有大、中、小型神经元,其中中型最多,小型次之,大型最少。依树突分支形态及树突棘的多寡,将第Ⅴ层中的神经元分成辐射状和丛状两大类。前者又可分成锥体型、多极型及“双极型”神经元。其中,锥体型与多极型神经元各包括着有棘的及平滑的两类。本文并结合电生理学、细胞内注射技术及HRP追踪技术的研究结果,对第Ⅴ层中神经元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PAP和ABC法对3例生后1—2天新生儿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P物质、亮氨酸脑啡肽、5-羟色胺样成分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P物质样阳性胞体主要位于PAG的中、尾段,分为位于腹外侧区的腹侧群和位于腹外侧区与背外侧区交界处的外侧群等两群。其阳性纤维和终末以背侧区为最密。亮氨酸脑啡肽样阳性胞体也出现于PAG中、尾段的各个区内,以腹外侧区数量为多,其阳性纤维及终末也以腹外侧区最密集。5-羟色胺样阳性胞体集中在PAG中、尾段的腹外侧区,其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于PAG的内侧区。本文还对此三种物质与镇痛机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Glutamateisthemajorexcitatoryneurotransmit-terinthemammaliancentralnervoussystem.General-ly,extracellularconcentrationofglutamateshouldbemaintainedatalowlevelbecausesustainedexposureofneuronstohighlevelsofglutamatewouldresultinseveredamagetoneuronsandevenneuronaldeath[1,2].Inpreventingneuronsfromglutamateexcitotoxicity,glutamateuptakebyhigh-affinityglutamatetrans-porterslocatedintheneuronsandglialcellsplaysacriticalrole.Todate,5typesofglutamatetransporters,namelyGLAST(EAAT1),GLT-1(EAAT2)…  相似文献   
9.
生理学和临床早已证明,脑桥吻侧部和骶髓均存在排尿反射中枢,后者在截瘫患者可维持反射性排尿,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形态学上尚未证明。本系列研究包括:(1)采用HRP跨节追踪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NADPH脱氢酶法观察了大鼠腰骶髓中间带外侧核(IML)、主盆神经节(MPG)及阴茎勃起组织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成分的分布。在L_6、S_1节段的lML内发现有中等大小的阳性神经元,每张切片2~10个。MPG内有大量NOS阳性神经元,染色极深,分布不均匀。以盆神经进入端阳性细胞最密集。占节细胞总数的41.7%。以中小型为主(直径10~30μm,79.1%),阳性纤维分布于节细胞之间。其中既有阳性细胞自身的突起(节后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