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3岁.临床表现:后循环TIA61例,后循环梗死16例,脑干出血1例,前庭阵发症28例,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11例,无症状33例.CTA、MRA、DSA显示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扩张、骑跨.VBD症状有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管直径、延长扩张程度相关.结论 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卒中、压迫性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等,血管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实验证据表明EAE是自身免疫性CD4^+ T细胞即Th1细胞激活后介导的一系列级联免疫反应。在疾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特异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免疫网络,并贯穿疾病的始终。至于细胞因子是如何作用于特异的免疫细胞,从而启动这一中枢免疫级联反应的,是国内外研究一直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2年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揭EA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12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31/120例(25.83%)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6分为高危组,ABCD2评分4~5分为中危组,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率,CTA颅内外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 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 C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指标,肝脏超声影像学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肝酶、血脂、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A、C两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C组患者的肝酶、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血脂和FIN、IRI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的IRI明显低于B组,而肝酶水平高于B组(P<0.01)。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肝脏B超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C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A组、B组(P<0.01),B组积分也明显低于A组(P<0.01); B组、C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均明显优于A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88.2%,明显高于A组(65.0%)及B组(68.4%)(P<0.05),三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肝酶、血脂及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思维导图法在癫痫教学中对学员理论及实践成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参加规培的186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配产生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人。观察组采取思维导图法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法教学。规培时间为1个月。学员在规培前、后参加癫痫理论和实践考核。通过比较成绩,验证思维导图法的优越性。结果 规培前,2组学员理论成绩[(48.4±6.4)分vs.(48.5±5.6)分]和实践成绩[(46.8±5.5)分vs.(45.9±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规培后,观察组理论成绩[(68.8±5.5)分vs.(64.5±4.5)分]和实践成绩[(74.5±6.9)分vs.(71.7±6.9)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理论成绩概念题得分[(40.5±3.2)分vs.(38.7±3.1)分]及应用题得分[(28.3±5.7)分vs.(25.8±3.3)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且观察组应用题得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1.1%vs. 39.9%)。结论 在癫...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且接受CAS治疗的患者35例,采用CDFI联合TCD方法测量CAS术前、术后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后原狭窄处管径明显增宽,原狭窄处血管内径由术前(1.82±0.75)mm增至术后(3.97±0.73)mm,P<0.001。颈内动脉狭窄处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恢复正常,94.3%侧支循环关闭。颈内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由术前(186.49±63.85)cm.s-1降至术后(80.63±31.46)cm.s-1,P<0.001;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由术前(59.23±23.64)cm.s-1升至术后(85.5±20.59)cm.s-1,P<0.001;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值由术前(0.58±0.29)升至术后(0.83±0.17),P<0.001。结论 CDFI及TCD检测提示CAS术后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结构得到改善,CDFI联合TCD可以作为评价及随访CAS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86例PSD患者为PSD组,68例脑卒中无PSD患者为无PSD组,另选择4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年龄及性别基本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DNF浓度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 PCR)技术检测BDNF基因Val66Met位点SNP的分布。结果 PSD组和无PSD组间BDN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8,P=0.043);两组间基因型频率(χ2=0.340,P=0.844)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036,P=0.8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DNF表达与PSD发生相关,但BDNF基因Val66Met位点SNP与PSD未发现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其病死率极高。恶性脑水肿致脑疝形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的存活患者有80%遗留重度残疾。对mMCAI患者恶性脑水肿的预测因素及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方法对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报销情况、医师的指导性、门诊的随访情况、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功能预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个数等),通过电话及信件随访的方式,调查患者离院和出院后第12个月他汀类药物的服用情况,对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他汀类药物使用的依从性与随访情况、指导性、报销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功能预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个数无关(P>0.05)。结论积极干预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是解决指南-实践之间差距的一个途径,是降低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