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际头痛学会第十二届大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际头痛学会第十二届大会于2005年10月9~1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参会代表近1000人,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等参加。我国有近2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上交流了500多篇论文。论文内容包括头痛的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少年儿童与头痛、激素与头痛、头痛的影像学研究、急性头痛的治疗和头痛的预防与预后等广泛的领域。1少年儿童与头痛爱尔兰的Fernandez研究证明爱尔兰血统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与FHM2基因相关联。匈牙利的Szilagyi研究了5-羟色胺载体基因与儿童偏头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的 15种氨基酸 ,同时测定脑梗塞体积 ,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 :脑梗塞组天冬氨酸、谷氨酸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 ;γ 氨基丁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此外 ,丙氨酸和亮氨酸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天冬氨酸、谷氨酸水平与脑梗塞体积呈正相关 (分别r天 =0 .5 6 ,P <0 .0 5 ;r谷 =0 .5 2 ,P <0 .0 5 ) ;所有氨基酸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不明显。本文结果提示 ,兴奋性氨基酸在脑梗塞中参与了神经损害作用 ,而抑制性氨基酸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眼外伤对人类健康已构成了巨大威胁,尽管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掌握自救及急救的基本技能,就能使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眼外伤为眼科常见急症,失明率相当高,严重者甚至丧失眼球。所以抢救治疗必须正确和分秒必争。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一氧化氮的代谢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中层得中的作用,应用荧光分光江度暄5例脑梗塞患者和10例对照组脑脊液中NO浓度,同时测量脑梗塞体积并对神经机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发现: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NO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NO浓度与脑梗塞体积大小吴正相关(r=0.57,P〈0.05),与神经机能缺损程度亦呈正相关(r=0.54,P〈0.05)。本结果支捱 缺血后产生的NO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托吡酯预防小儿偏头痛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给予小儿偏头痛患者口服托吡酯25~5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从第1周12.5 mg/d开始,每周递增12.5mg,最大量至50 mg/d;丙戊酸钠则从20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必要时增至400 mg/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和疼痛程度,同时将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平均每月发作频率均较前减少,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分别从12.38次减至3.52次和14.33次减至6.48次,2组差别无显著性;平均每月头痛天数均较前减少,分别从12.43d减至3.38d和14.58d减至7.19d,2组差别无显著性。头痛程度均较前减轻,分别从7.52分减轻至2.00分和7.24分减轻至3.19分,2组无显著差别。托吡酯的不良反应为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加重。结论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均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且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患者女 ,6 8岁 ,1989年 3月受凉后出现感冒样症状 ,咳嗽、流涕。 2 0余天后出现腹泻、腹胀、不伴发热 ,服中药治疗过程中反复腹泻 ,某夜惊醒急起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麻木和疼痛 ,呈持续性 ,天气变凉及轻触皮肤使疼痛加重 ,入睡后疼痛减轻 ,起病后患者逐渐出现行动缓慢 ,不愿行走 ,身体不敢接触别的东西 ,身体各部位 (尤其是四肢远端 )一旦接触他物就疼痛难忍 ,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卧床 ,翻身困难。在当地医院按“周围神经病”给予神经营养等治疗无效 ,于 1990年 9月入我院。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病史。入院后行左腓肠神经活检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束膜炎(SP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雷公藤多甙治疗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SP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10年系统观察,相隔10年分别行左、右腓肠神经活检,并随访患者雷公藤多甙治疗疗效。结果 本例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进行性全身麻痛,以肢体远端明显;病理特点:腓肠神经束膜增厚,神经纤维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轴索变性,髓鞘脱失;雷公藤多甙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生活能自理,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本例SPN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雷公藤多甙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1989年3月受凉后出现感冒样症状,咳嗽、流涕.20余天后出现腹泻、腹胀、不伴发热,服中药治疗过程中反复腹泻,某夜惊醒急起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麻木和疼痛,呈持续性,天气变凉及轻触皮肤使疼痛加重,入睡后疼痛减轻,起病后患者逐渐出现行动缓慢,不愿行走,身体不敢接触别的东西,身体各部位(尤其是四肢远端)一旦接触他物就疼痛难忍,致使生活不能自理,卧床,翻身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加针灸联合牵引和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加针灸治疗,实验组在药物加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外加牵引和手法治疗。经过常规治疗后,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常规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所改善,实验组症状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临床观察对比治疗显示,药物加针灸联合牵引和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功能,比单纯使用药物和针灸治疗疗效更加明显,整体有效性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