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碘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5I-VEGF)经鼻给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其转运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雄性16只,随机分为经鼻给药(IN)组(n=8),经鼻给予125I-VEGF 100μL,采用两侧鼻孔交替给药,单次给药剂量为10μL,间隔时间2min,给药时间18.5min。静脉给药(IV)组(n=8),单次静脉注射125I-VEGF 100μL。给药30min后,每组取两只大鼠收集脑脊液,其余大鼠留取动脉血后,仔细分离嗅球、纹状体、皮质、海马、下丘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等组织称重并进行放射计数。结果放射计数显示经鼻给予VEGF能进入神经系统,浓度分布依次为三叉神经、视神经、嗅球、嗅结节、纹状体、延髓、前皮质、中脑、脑桥、下丘脑、海马、小脑。脑脊液没有检测到125I-VEGF活性。静脉给予VEGF在外周浓度较高,而中枢系统分布较IN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经鼻给予VEGF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经嗅觉通路和三叉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经鼻给予VEGF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量效关系。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100μg/mL)、中剂量组(200μg/mL)、高剂量组(500μg/mL)及盐水对照组(n=12)。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 in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后1d、7d和14 d行神经功能评价,14 d动物被麻醉,行组织学检查,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体积、评价血管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P<0.01);而低和高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降低脑缺血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和高剂量VEGF,可增加缺血后脑表面血管形成(P<0.01);而低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P>0.05)。结论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密度。因此经鼻给予中等剂量(200μg/mL)VEGF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其可用于进一步评价VEGF作用的有效实验剂量。  相似文献   
3.
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对照组(n=12)、bFGF组(n=12)。对照组和bFGF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1-6天,分别经鼻给予等渗盐水(30μl)或bFGF(每天30μg,30μl)。在术前及术后第1、7、14、21、28天对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采用苏木素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大鼠在术后第7、28天的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术后第7和28天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VZ)及纹状体5-溴脱氧尿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激光共聚焦观察第7天时BrdU与doublecortin(DCX)的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从术后第7天开始,大鼠神经功能就显著恢复,术后第1、7、14、21、28天,对照组mNSS评分分别为8.7±1.0、7.2±0.8、6.7±1.0、6.2±0.8、5.8±1.2;bFGF组分别为8.8±0.8、6.2±0.8、5.3±0.8、5.0±0.6、4.3±0.8。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P值分别为0.756、0.044、0.033、0.016、0.028,显示了其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对照组与bFGF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假手术组大鼠无梗死灶。BrdU免疫组化显示,术后第7和28天,经鼻给予bFGF组大鼠在SVZ和纹状体区域BrdU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第7天时,SVZ的大部分BrdU阳性细胞共标不成熟神经元标记物——DCX。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经鼻给予bFGF,能够诱导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经鼻腔给予bFGF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鼻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灶周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成VEGF组(12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2只),分别于右侧MCAO后第3天起经鼻给予VEGF或等量生理盐水直至处死前1天;另设假手术组(6只).所有大鼠均于术后第1天起按体质量50 mg/kg经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每日1次,连续13 d用以标记增殖细胞,分别在MCAO后第1、7、14天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14天经尾静脉注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采用免疫荧光双标及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梗死侧灶周区BrdU+/vWF+表达和微血管数.结果 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7天及第14天经鼻给予VEGF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术后第14天假手术组仅见少量BrdU+/vWF+细胞,VEGF组梗死灶周区BrdU+/vWF+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FITC-dextran标记显示VEGF组梗死灶周区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经鼻给予VEGF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灶周区血管再生,促进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强大的促进神经再生能力,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潜在价值.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可形成"血管龛",通过释放某些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发生.同样,新生的神经细胞也可促进血管发生,二者之间存在"交叉对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文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和神经发生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儿核受体NR4A1表达对氧-葡萄糖剥夺(oxy 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诱导培养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原代培养7~8 d后给予OGD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4A1、胱天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R4A1mRNA表达.用编码NR4A1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并检测转染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OGD后凋亡率以及细胞色素c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结果 随着OGD时间的延长,培养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活性显著性降低,凋亡率显著性增高,NR4A1 mRNA和蛋白以及胱天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均显著性上调.转染NR4A1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过表达NR4A1,OGD后凋亡率显著性降低,胱天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显著性下调.结论 NR4A1过表达能通过下调胱天蛋白酶-3和细胞色素c表达减少OGD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发育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其除具备营养神经元、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等生物学效应外,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