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比直接支架取栓的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AIS患者。根据患者取栓前是否行阿替普酶桥接治疗,分为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两组血管再通率,采用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两组治疗方式的短期疗效(短期症状改善),采用出院后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长期疗效(良好预后)。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评估两组的安全性。经济性评价采用成本效果法,若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选用最小成本法,并采用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概率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增量成本效果平面散点图和结合不同的支付意愿阈值绘制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CEAC)。结果 共4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直接取栓组251例,桥接治疗组166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7.6%(220/251)、86.7%(144/166),短期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脑出急性期不同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将41例连续入院且发病存6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积极降压组(入院即开始降压治疗,目标收缩胝≤140mmHg)24例,指南降压组(根据美围心脏协会2007年指南,收缩压≥180mmHg才开始降压治疗)17例。24h后复查头部CT并随访至90d,记录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24h的血肿增大状况、90d死亡/残疾率及不良事件。结果采取降压措施后两组平均收缩压较人院时均有所下降,在随机分组后1、24h时间点上,两组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①积极降压组与指南降压组24hm肿增加中位数分别为1.64ml(-1.02~13.03)和3.52ml(0.57~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4h平均血肿增长率,积极降压组中位数为16%(-5%~63%),指南降压组为29%(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分别为4.17%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两组90d死亡/残疾率、小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显著减缓了24h内血肿的增大,但对90d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12例行rtPA静脉溶栓.观察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lkin scale,mRS)评分评价2组转归.结果 动脉溶栓组完全再通18例(58.1%),部分再通7例(22.6%),血管再通率为80.6%,并发有症状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尿激酶动脉溶栓组与rtPA静脉溶栓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74.2%对66.7%,x2=0.24,P=0.622)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68%对8.33%,x2=0.19,P=0.892)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动脉溶栓能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转归,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均与rtPA静脉溶栓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中视频眼震电图(VNG)的应用及构建发病风险模型。 方法选取BPPV患者64例,均给与VNG及裸眼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VNG检出率。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组(n=52例)和继发性组(n=12例),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家族疾病史、既往疾病史,进行相关听力学、头部、椎动脉和颈椎影像学检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BPPV发病风险模型。 结果后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BPPV的VNG检出率均高于裸眼检出率(P<0.05)。继发性组过度疲劳、合并中耳疾病、全身疾病、脑力和体力劳动、精神和心理因素患者占比均高于原发性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构建BPPV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为过度疲劳、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和体力劳动、精神和心理因素(P<0.05)。 结论VNG对前、后、水平半规管型BPPV诊断准确性高于裸眼检查,需结合过度疲劳、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和体力劳动、精神和心理因素等BPPV发病影响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两个家系4例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4例神经均行详尽的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例1、例3及例4临床表现为反复牵拉、压迫、外伤后肢体无力和麻木;例2为例1的父亲,无临床症状体征;例4为例3的儿子.4例电生理检查均有广泛性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HNPP的重要筛查手段,及时诊断,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外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59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检测患者的血脂,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统计治疗后12个月时脑梗死复发的例数.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12个月时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 <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0.05 ~0.01);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时则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无脑梗死复发,对照组脑梗死复发3例(10%).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TC、LDL水平,长期治疗可降低颈动脉IMT和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7例)和治疗组(67例)。对照组患者饭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1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药物起效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9%、95.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3%,明显高于治疗组的4.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