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rotid endartreetomy,CEA)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 .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行CAS的老年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结果 88例患者共置人支架92个,均为自膨式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4.6%下降至13.2%.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发生颈动脉窦反应23例,占26.1%.70~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的距离≤10 mm者与>10 m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收缩压>160mm Hg)6例,高灌注综合征4例,其中颅内出血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脑血管痉挛4例,肾功能不全3例,穿刺部位淤斑或血肿7例.随访期间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3例,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老年人CAS风险相对较高,正确预防和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小型猪颈动脉球囊扩张前后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扩张、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选取12头广西巴马小型猪,分别于颈动脉球囊损伤前、损伤后2周和3周检测静脉血血清中NO和ET的浓度.同样方法检测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静脉血及支架置入处动脉血血清中NO和ET的浓度.结果:小型猪颈动脉损伤后2周NO浓度较损伤前显著降低(P<0.05),ET浓度较损伤前升高,但无显著差异;损伤后3周ET浓度明显升高(P<0.01).支架置入患者中,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 h周围静脉血的NO浓度和同一时间点的ET浓度变化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型猪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可观察到NO降低和ET升高,可能与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相关;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NO、ET的变化及其在术后动脉冉狭窄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置入Mercury颈动脉支架的小型猪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ercury颈动脉支架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组织相容性等。方法选择6头雌性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体重为16.6~22.4kg,平均为19.5kg,3~4个月龄。先高脂饲料饲养16周,然后将7枚Mercury颈动脉支架置入6头巴马小型猪的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改用普通饲料饲养。支架置入前后,分别进行DS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置入后1周用颈动脉双功能超声判断血管支架内通畅情况,第13周时复查DSA和IVUS,然后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在高脂饲料饲养后2周,动物血浆胆固醇升高达基础值的4.1倍[(2.4±0.3)mmol/L和(9.8±3.8)mmol/L]。此后血浆胆固醇基本稳定在这一高水平。第16周时,DSA显示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6.1±4.9)%,IVUS检查见到明显的内膜回声增强。同期预实验巴马小型猪的病理检查可见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有少量泡沫细胞和脂质沉积出现。②支架全部成功置入猪的颈动脉,支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第13周时的DSA和IVUS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明,支架表面已被新生内膜覆盖,新生内膜以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为主,支架周围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Mercury颈动脉支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支架本身组织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滤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 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6例次(其中颈动脉33例次,椎动脉起始部3例次),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O。血管狭窄率由支架前的81.4%下降至支架后的14.1%;病理学检查显示,27例患者保护装置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占75%;保护装置捕捉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斑块碎片(坏死组织、胆同醇碎片、钙化成分等)。结论 滤网保护装置可以捕捉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碎解的斑块成分,降低术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滤网保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中;滤网保护装置应进一步向微型化发展,以适应更多部位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成熟,它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然而,限制CAS广泛应用的最大原因是其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即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