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1例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进行分型,分析其临床及CT特点、手术时机和手术要点。方法对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和中型组手术治疗,轻型组先保守治疗,4例中转手术。6月后按GOS评估,重型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中型组中残1例,良好4例;轻型组死亡1例,良好7例。结论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有特殊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重型即刻手术,中、轻型手术指征要放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抓住手术要点,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夏咏本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11):679-679
<正>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例慢性肺心病均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第3次专业会议制订的标准,均为急性加重期。随机分为肝素多巴酚丁胺治疗组和酚妥拉明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54~81岁,平均67.4岁,病程5~34年,心功能Ⅲ级64例,Ⅳ级36例,呼衰轻度56例,中度32例,重度12例;对照组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54~79岁,平均67.8岁,病程6~31年,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58例,Ⅳ级38例,呼衰轻度58例,中度32例,重度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心肺功能及并发症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门上人路(RSSMA)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 将成人颅骨标本10例和湿标本18例的颢骨岩部行螺旋CT三维扫描.层厚均为1 mm.按改良乙状窦后人路技术开颅,以不损伤三叉神经、面听神经为原则切除内耳门上结节、岩尖,再在此基础上以显露总脚、水平半规管为下界向侧方磨除颞骨岩部.直到本人路可显露的最侧方点(FLM).采用CT和手工测量相结合.以内耳门的外上唇(SLIAM)作为测量的标志点,测量SLIAM到基底、总脚、前庭的距离,并计算内耳门上结节和岩尖各方向的切除率. 结果 岩尖的切除率按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递增,分别是(26±6)%、(45±5)%、(72±6)%.内耳门上结节的切除率上下径为(69±10)%,前后径、左右径均为100%.颈内动脉虹吸部段岩尖可切除率是(44±7)%.本人路SLIAM到FLM的距离始终大于SLIAM到前庭、总脚、内耳门基底的距离.SLIAM到FLM、前庭、总脚、内耳门基底距离分别为(17.6±2.0)mm、(10.1±1.4)mm、(10.4±1.5)mm、(10.6±1.1)mm. 结论 RSSMA切除岩尖时不易伤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其最侧方缘始终在前庭、内耳门基底、总脚的外侧,在向侧方扩大切除颞骨岩部时要避免前庭、半规管和总脚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继发性脑室出血发病急骤,极易发生脑疝,其中脑中心疝病情隐蔽,易被临床医师忽视,一旦脑中心疝形成将大大增加死残率.所以脑中心疝的早期判定及尽早手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双侧脑叶挫裂伤(以双额叶为主)和(或)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导致的难治性颅高压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1].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双额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9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分型、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CT影像中侧裂前点与血肿主体的关系,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3个类型及2个亚型:①侧裂型;②侧裂后部型:跨侧裂-后部型和侧裂后部型;③长轴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评价疗效。结果  60例患者侧裂型占10.0%(6例);跨侧裂后部型占48.3%(29例);侧裂后部型占26.7%(16例);长轴型占15.0%(9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占56.7%(34例),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占43.3%(26例)。术后复查头颅CT,56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5%,平均住院天数16.5 d。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度残疾31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该分型方法对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高血肿清除率、低术后再出血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中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显露技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评价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中期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常用显露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早中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5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结果术后复查CT,均未见脑挫裂伤及术野血肿形成。38例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随访6~30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良好47例,中度残疾15例,重度残疾8例,术后死亡5例。结论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中期显微手术中,合理的组合及使用多种显露技术可获得有效的脑松弛,从而达到载瘤动脉、动脉瘤蒂有效显露的目的,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所能扩大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范围。材料为成人颅骨标本、尸头标本、新鲜头颅标本共28例,手术显微镜下放大8~12倍观察研究。方法经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测量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孔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孔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内耳孔上结节中线-侧方、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以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中线-侧方、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部、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0.
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运用。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应用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5例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难治性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毕去骨瓣3例,骨瓣复位2例。术中无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大出血及急性脑膨出发生。按GOS分级评定预后,其中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适用于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线无明显移位的难治性颅内压增高。严格把其握适应证,掌握手术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控制高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