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骨窗微创开颅对早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骨窗微创开颅血肿显微清除术对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依据头颅CT术前精确摄片定位,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微创开颅,于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脑内血肿56例。结果本组56例中,52例术后第5天内复查头颅CT,血肿大部分消失;术后第10天复查CT,血肿基本消失。手术后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死亡6例,放弃治疗5例;生存的45例中,随访3个月,以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分级:ADLⅠ~Ⅲ级39例,占86.6%。结论应用小骨窗微创开颅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行显微清除术具有损伤轻微、血肿清除完全、脑内减压及时充分、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安全有效的特点,弥补了大骨瓣开颅手术和单纯钻孔引流术的不足,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微创鞘注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防治脑室系统积血之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鞘内注射尿激酶及地塞米松对脑室系统出血及常见并发症脑积水的防治效果。方法对46例脑室积血患者予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入;用于预防时,以尿激酶5000~20000U/次,同时予地塞米松2.5~5.0mg,每日或隔1~2日1次,至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为止;用于治疗时,以尿激酶10000~20000U/次,地塞米松5.0mg/次,行鞘内注入1次/2~3d,直至脑室系统恢复正常。结果在预防组鞘内注入上述药物后所有患者脑室系统通畅,近期无梗阻性脑积水,远期无交通性脑积水,亦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组3例均恢复正常。结论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脑室系统积血常见并发症脑积水,并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共50个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0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38个,闭塞95%以上7个,闭塞90%以上4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23例随访3~8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态导航技术在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作用及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入院的7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可视化硬通道手术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其中26例采用多模态导航技术(多模态导航组),29例采用CT导航技术(CT导航组),其余20例采用术中超声技术(术中超声组)。观察对比3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评价其疗效及预后。 结果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多模态导航组在血肿清除率方面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短期预后随访中,多模态导航组优于其余2组,但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模态导航技术既可以保证透明鞘管准确穿刺到血肿腔内,还能够有效地实时显示残余血肿的位置。最终达到在高效率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尽量减少脑组织损伤的目的,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双针微创穿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微,适应范围广泛,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常规使用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直径为3.00mm。对较大血肿尤其是早期凝固型血肿单针穿刺只能将针口邻近区域的凝血块击碎清除,而对离针口较远位置的凝血块(〉2.00cm)则难以奏效,故而使得颅内高压在短时间内不能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我院自2002年4月-2004年9月对27例出血量〉60ml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血肿腔双针穿刺并常规行侧脑室外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首次血肿清除量明显提高,颅内高压在短时间内降低,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优良生存率,同时亦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经翼点入路开颅手术后颞肌萎缩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乐剑  莫万彬  杜贻庆 《广东医学》2008,29(8):1345-1346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后颞肌萎缩的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 对6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患者采用术中保护颞深动脉及面神经颞支、骨膜下逆行分离颞肌、保持颞肌适当张力等方法保护颞肌。结果 本组患者无颞肌萎缩、颞前区瘪陷症状,双侧颞肌颞肌对称,咬合功能正常。结论 颞肌萎缩原因与颞肌肌纤维损伤、颞肌血供障碍、支配颞肌运动的神经损伤以及颞肌复位时没有维持适度的肌张力有关,针对以上原因在术中进行适当操作,可完全避免术后颞肌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白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5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技巧及疗效. 结果 本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死亡2例,轻度残疾3例(1例遗留精神症状),恢复良好11例,完全康复19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暴露充分、并发症少;夹闭动脉瘤前充分分离、清晰暴露“H”形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合理的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中,栓塞材料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Onyx胶是近年研制的一种新型液体栓塞剂,具有不粘管、弥散均匀及可控性好等优点。目的:总结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31例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3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动脉鞘,6F导引导管插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Marathon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内,采用"注胶-返流-停止-再注胶"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与结论:栓塞后脑动静脉畸形闭塞40%~60%8例,60%~90%7例,90%以上(完全栓塞)16例。未能完全栓塞的15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痊愈,1例单侧肢体乏力,肌力Ⅳ级;6例患者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其中2例1年以后复查DSA显示脑动静脉畸形完全闭塞。提示Onyx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但应正确采用栓塞技术和注意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5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给予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与并发症。结果:本组50例患者术中无出血,术后12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死亡病例,无再发出血,一般情况良好。2例动脉血栓形成,2例支架内狭窄,1例动脉瘤于术后12个月复发。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