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多显性核转录因子,属Rel基因家族。在肿瘤细胞中其具有调控多种基因转录表达的能力,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的关系密切,还能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免疫活性,是研究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包括1例不典型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者19例,位于第四脑室者7例,位于第三脑室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术后5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3.2年,21例治愈,4例复发,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MRI常呈颗粒状混杂信号且浸泡于脑脊液中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目前其首选治疗措施;放射治疗是未全切除者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H)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到2011年12月CCH标本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标本9例和正常脑组织标本(颅脑损伤或癫痫术中切取的脑组织)6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TGF-β1、NF-κBp65的表达。结果CCH组织VEGF、NF-κBp65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6.3%和70.4%)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分别为33.3%和0;P〈0.05),而与脑AVM组织(分别是77.8%和44.4%)无显著差异(P〉0.05);脑AVM组织TGF-β1表达阳性率(100%)显著高于CCH组织(33.3%,P〈0.05)和正常脑组织(16.7%,P〈0.05)。结论VEGF、TGF-β1、NF-κBp65在不同组织表达水平不一样,提示VEGF、NF-κBp65与CCH形成有关,而TGF-β1可能在其形成过程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了其死亡原因、抢救措施,以改进治疗方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1994~2000年,我院共收治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86例,其中死亡26例,占13.98%,为改进治疗方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现将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人的抢救措施和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14~68岁,平均32岁。交通伤18例,坠落伤5例,跌伤3例。26例均为脑挫裂伤,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5例,脑内血肿6例,多发性血肿2例,上矢状窦损伤1例,均经颅脑CT证实。入院时均表现为中度或深度昏迷,一侧瞳孔散大1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29例髓母细胞瘤均位于小脑蚓部近中线处,均以实质性为主。MRI表现T1像呈稍低信号,T2像呈稍高信号,Flair像呈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多呈不同程度强化;19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1例呈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征象。所有病人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肉眼全切者23例,大部切除者4例,少量切除者2例;术后29例均行放射治疗,15例同时行化疗。平均随访2.9年,生存率为69%。结论髓母细胞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治疗措施,放疗及化疗是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在脑的继发性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保证脑灌注压(CPP)在80~180mmHg变化时脑血流(CBF)不受影响。研究表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正常时,CPP变化对CBF基本无影响,CBF变化主要取决于脑血管阻力。本文综述脑血管阻力的诸多调节因素在脑循环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及脑循环障碍与脑水肿的关系。1 脑实质因素 脑实质因素也即局部化学因素,是局部脑组织细胞摄取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引起细胞间液成分发生改变,可造成细胞膜电位、传导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或舒张。这一机制保证了脑细胞功能活动需要与血液供应之间在局部形成紧密的匹配关系。用脑组织内微量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头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并留取图像,记录数据。结果枕下三角、寰椎横突、椎静脉丛及髁后导静脉是入路中重要解剖标志。髁窝位于枕髁后部构成颈静脉结节颅外面的后部,髁管容纳髁后导静脉。术中仅磨除髁窝既能满足该区域大多数手术暴露需要,又能保证寰枕关节的完整。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该入路路径短,损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