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牛脊髓前角匀浆对豚鼠脊髓、前根及坐骨神经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牛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观察脊髓、前根、坐骨神经光镜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豚鼠体重在第4次免疫后明显下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和丢失,有卫星、噬节及墓穴现象形成。电镜下最主要的表现是线粒体异常;其次神经元核周质内异常神经丝聚集,形成包涵体;轴突内异常神经丝聚集形成轴索球。前根及坐骨神经的变化,表现为轴索变性及继发的髓鞘改变。结论牛脊髓前角匀浆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豚鼠脊髓、前根及坐骨神经免疫所介导的损伤,为进一步研究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发病的肌原纤维肌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成年发病的肌原纤维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表现为近端或远近端肌肉无力,进行性加重.光镜下可见肌纤维内和肌膜下颗粒样或团块样物质沉积,免疫组化为结蛋白.电镜发现1例肌膜下及肌原纤维间存在大小不一的包涵体,另1例肌原纤维排列紊乱,Z线不规则样增粗.常见突变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结论 成人发病的肌原纤维肌病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其病理学特征为肌纤维内可见异常物质沉积,电镜发现肌原纤维间包涵体结构或Z线异常.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7岁,主因"左侧头痛5 d"于2007年7月4 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痛,以左侧颞顶部为著,呈持续性搏动性剧烈疼痛,无发热、鼻塞、流涕,无后吸性涕中带血,无恶心、呕吐,无眼前闪光感,无视物成双.  相似文献   
4.
<正>肌强直性综合征是氯离子通道或钠离子通道异常引起的离子通道肌病,其是一组遗传异质性肌病,均表现为肌强直,即活化后肌肉松弛不能。肌强直性综合征可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非营养不良性肌强直两类,其临床表现多样,其各型之间往往难以鉴别。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肌强直性综合征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分子层面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发病时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轴索损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不同发病时期EAE大鼠进行HE染色判断炎症损害,以免疫组化方法标记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和磷酸化tau蛋白,了解轴索急性损伤及反复发病后的神经变性情况。结果: 急性组大鼠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弥散分布,在炎症细胞区内有大量β-AP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变性标志物tau蛋白只有少量沉积;瘫痪组大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呈袖套样分布,β-APP在无炎症的区域也有部分表达,并有tau蛋白大量沉积,提示反复发病的瘫痪大鼠存在持续的轴索损伤,并发生明显的轴索变性。急性组、瘫痪组轴索中β-APP和tau蛋白阳性数均多于正常组,差异显著,急性组和瘫痪组比较,轴索中β-APP和tau蛋白阳性表达数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1)发病早期轴索损伤与炎症破坏有关,并呈可逆性。(2)神经变性主要存在于EAE的慢性病程中。(3)在EAE发病过程中轴索损伤呈动态变化,疾病后期轴索发生神经变性并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在EAE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α-Sarcoglycanopathy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α-Sarcoglycanopathy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患者均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进行性加重。肌肉活检均可见肌间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增生,肌纤维萎缩,偶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吞噬现象,未见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抗α-Sarcoglycan蛋白完全缺失,抗β、γ、δ-sacogiycan蛋白和抗dystrophin蛋白部分缺失。结论α-Sarcoglycanopathy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肌营养不良无特异性,病理学特征为免疫组化染色示抗α-Sarcoglycan蛋白完全缺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后分水岭区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与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类型卒中的认识。方法报道3例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所见及治疗。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且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头颅CT显示病变对侧大脑皮质沟高密度影,并出现新发梗死灶。MRA证实例1病变侧颈动脉颅内及颅外段狭窄,例2病变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例3病变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结论颈动脉颅内或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分水岭区ACI可以cSAH为首发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免疫介导运动神经元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白化病远交系Hartley豚鼠,用新鲜牛脊髓前角匀浆、弗氏佐剂和PBS制成油包水乳剂,于豚鼠背部皮下/皮内接种。观察动物的行为学表现及肌电图改变。取材进行组织学和血清抗豚鼠脊髓前角抗体检查。结果牛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豚鼠17/19只出现肢体和/或颈部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电图示失神经改变及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增高、时限增长;运动皮质大锥体细胞及大脑脚有髓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脊髓颈腰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豚鼠血清内抗豚鼠脊髓前角抗体滴度升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内可见IgG沉积。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7岁,学生。两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且逐渐加重,后双下肢变细,双小腿尤其明显,双上肢远端亦有肌无力表现,但不明显。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半年前行腰椎及腰髓磁共振成像检查示无异常,否认糖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dx小鼠不同时期骨骼肌的炎性病理改变,观察mpeg1在mdx小鼠及对照鼠中的表达。方法选取雄性C57BL/10ScSn-Dmdmdx/JNju鼠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雄性C57BL/6Sc Sn小鼠,根据年龄分为2 w、4 w、8 w、12 w 4个亚组。通过HE染色、MGT染色、ACP染色观察骨骼肌光镜下的形态学改变,总结mdx小鼠骨骼肌炎性病理变化。通过RNA提取,基因芯片的检测及mpegl的qRT-PCR检测,观察mpeg1的表达情况。结果常规组织染色中,2 w的mdx小鼠肌肉偶见高度浓染的肌纤维,未见肌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4 w可见巨噬细胞吞噬现象散在分布,8 w时炎细胞浸润灶融合成片,12 w时炎性病灶面积减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mdx小鼠中有关炎症反应的基因30余个,结果显示与2 w相比,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均增加,在8 w时达到峰值,12 w有所下降,但较2 w时仍有升高;qRT-PCR结果显示从4 w开始,mdx小鼠中mpeg1的含量逐渐增加,8 w时含量最高。结论 (1)炎症反应参与mdx小鼠疾病的发生发展:从2 w开始出现,8 w达到高峰,12 w趋于平稳;(2)Mpeg1在mdx小鼠炎症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