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氯吡格雷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不同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差异比较大,某些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较低或无反应,称之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或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氯吡格雷反应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因的多态性(如细胞色素P450、ABCB1及P2Y12基因多态性)、药物的互相作用(质子泵抑制剂、他汀类等)、患者的依从性、Ⅱ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但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而CYP2C19作为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中一类重要的亚型,在多种药物代谢中体现出其重要性。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代谢也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不同基因型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治疗反应性不同。文中就CYP2C19的几个主要基因多态性位点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影响作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ABCB1和CYP2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115例发病7 d内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3组: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根据ABCB1基因型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再根据ABCB1和CYP2C19两种基因突变的数量,将入组患者分为A组(两个基因均无突变)、B组(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和C组(两个基因均发生突变)。所有患者均予以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利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 elasto gram, TEG)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 d后的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药物抑制率,并在患者入院时及服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结果: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分别有46例、48例(其中*1/*2 40例,*1/*3 8例)、21例(其中*2/*2 18例,*2/*3 3例);ABCB1野生型49例,突变型66例;A、B、C组患者分别有23例、50例、42例。不同ABCB1、CYP2C19基因型及含不同基因突变数量患者中,血小板药物抑制率、血小板功能及急性期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所纳入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未发现ABCB1、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点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 雄 性SD大鼠30只,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2 h组(HT 2 h组)、亚低温治疗6 h组(HT 6 h组)和缺血对照组(NT组),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持续监测核心温度.取脑制备冷冻切片,进行焦油紫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TUNEL染色确定神经元凋 亡情况.结果 与NT组比较,HT2 h组和HT6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纹状体区和丘脑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与HT 6 h组比较,HT 2 h组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和纹状体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 延迟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延迟亚低温治疗对大鼠永久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亚低温治疗组(HT组)分为HT 2h组和HT 6h组,前者在pMCAO后2h给予亚低温(33±0.5℃)治疗22h,后者在pMCAO后6h给予亚低温(33±0.5℃)治疗18h.缺血对照组(NT组)在pMCAO后放置于室温(25℃).制备pMCAO模型过程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持续监测直肠温度.各组大鼠均于pMCAO后24h灌注取脑制备冰冻切片,进行TUNEL染色以及Bcl-2、Bax、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NT组有3只大鼠死亡,亚低温治疗组无大鼠死亡.与NT组比较,HT组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凋亡细胞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多,Bax蛋白表达减少,Bcl-2/Bax比值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HT 6h组比较,HT 2h组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凋亡细胞减少(P<0.05),但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Bcl-2/Bax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永久性脑缺血后延迟6h给予亚低温治疗18h仍然可以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延迟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Bcl-2基因家族蛋白介导的线粒体依赖性Caspase激活途径,抑制Caspase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从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在脑缺血的治疗过程中,要尽早给予亚低温治疗,以保护更多的神经元和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神经影像学上显示以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可以完全恢复,一般不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发展,突出显示了血管源性水肿的特点,有助于RPLS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