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的疗效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27例经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患者(显微镜组)与20例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患者(内镜组)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S)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内镜组18例肿瘤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全切率为90%,显微镜组22例肿瘤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全切除率为81.5%。内镜组手术时间与显微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823);内镜组住院时间短于显微镜组(t=-11.693,P=0.001)。显微镜组术后并发尿崩症10例,鼻中隔穿孔8例,脑脊液漏1例;内镜组出现术后一过性尿崩8例,脑脊液漏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 F-36调查结果提示内镜组总体健康指数高于显微镜组(t=3.364,P=0.002);HADS提示两组焦虑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648),抑郁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54,P=0.879)。47例均随访3~12个月,平均6.7月,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疗效满意,但内镜下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更满意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 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对入路涉及重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拍照.结果 在4 cm×3 cm大小骨窗范围内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入路涉及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等,可较好的显露脑干腹侧间隙、岩骨背侧及桥小脑角区.结论 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能取得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PLPA)入路等侧方入路相似或相近的显露,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70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外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病死率达 30 %~ 5 0 %左右〔1〕。笔者报道并分析我科近 5年间 70例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情况和死亡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死亡 70例中 ,男 5 3例 ,女 17例。年龄 7个月~ 6 8岁 ,平均 37 2岁。伤后 3h内就诊的 33例 ,3~ 6h就诊的 10例 ,6~ 12h的 12例 ,12h以上 15例。1.2 入院时情况 全部病例均处昏迷状态 ,GCS 3分者 11例 ,4~ 5分 18例 ,6~ 8分 4 1例。入院时已双瞳孔散大者 13例 ,单侧瞳孔扩大 2 3例 ,双瞳孔缩小 6例 ,有 2 1例入院时呼吸或血压已不稳定。全部患者…  相似文献   
5.
经蝶入路手术广泛应用于垂体微腺瘤、某些大型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切除。无论经口鼻蝶或经鼻蝶入路 ,鞍底的识别和定位在术中极为重要。作者对术中蝶窦开口及周围结构进行临床观察 ,总结如下 :1987年 11月~ 1997年 12月经蝶入路手术共77例 ,男 39例 ,女 38例。年龄 13~ 69岁 ,平均 34岁。垂体腺瘤 76例 (大型 30例、中型 35例、微腺瘤11例 ) ,颅咽管瘤 1例。术式 :经口唇下 -鼻 -蝶入路 66例 ,经鼻小柱切开 -鼻 -蝶入路 10例 ,经鼻翼切开 -鼻 -蝶入路 1例。蝶窦气化情况依术前常规CT增强扫描及摄蝶鞍侧位片所见 ,甲介型者例外。开口位置 …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4~1998年共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2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8~45岁,平均25.5岁。病程2h至数年不等。首发症状:破裂出血13例,癫痫4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6例。出血病史:1次15例,2次以上5例。1.2 临床表现 头痛20例,呕吐13例,入院有意识障碍9例,癫痫4例,偏瘫5例,脑膜刺激征11例,脑疝5例,运动性失语4例,偏盲2例。1.3 辅助检查 本组均行头颅CT检查。病灶部位:额叶5例,颞叶6例,顶叶5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3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内镜在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导航下行内镜经鼻蝶入路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前行薄层头颅CT扫描,采集导航数据;术中运用导航定位引导,单侧鼻孔进入,在内镜及导航引导下进行瘤体切除;术中改在显微镜下操作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无定位偏差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永久性尿崩和脑脊液漏发生,术前视力和视野障碍病人术后均无恶化。结论神经导航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定位准确,能明确肿瘤与周边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9月~2008年9月间409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影像学特点,分别采用了经鼻腔-蝶窦入路221例(54.0%),经额下-翼点入路103例(25.2%),翼点入路25例(6.1%),扩大翼点入路18例(4.4%),眉弓外侧锁孔入路42例(10.27%)。其中分期行额下-翼点入路和经鼻腔-蝶窦入路6例(1.47%)。结果409例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125例(30.6%),次全切除230例(56.0%),部分切除54例54(13.2%)。死亡8例(2.0%)。结论据肿瘤的生长特点和病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JF)入路的显微解剖,利用该入路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复杂病变.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联合上颈段经JF区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对C1~C4上颈段解剖,切除C1横突,游离椎动脉C1~C2段及水平段;充分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及部分枕骨髁;迷路后切除乳突,显露半规管,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全程暴露乙状窦,打开颈静脉孔;扩大了JF区的显露并测得相关参数,如乳突尖间距枕髁外缘中点为(29.65±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0.10±0.81)mm;颈静脉球距面神经垂直段间距左为(6.8±0.35)mm,右为(4.6±0.33)mm.结论 此入路从多个方向对JF区充分暴露,使面神经、耳蜗、椎动脉、后组脑神经等结构得到保护,术中结合相关解剖参数可很好的完成一期全切JF区颅内外沟通型及延伸到上颈位的病变,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