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神经性厌食症心理行为表现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进食障碍是一种文化相关疾病,东西方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新版lCD-11指南即将出版,其喂养和进食障碍部分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中的适用性尚不明确.目的:探索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潜在类别结构,研究新版lCD-11指南中进食障碍相关部分在中国的跨文化适用性.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和进食障碍问卷量表对379名2010-2016年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进食障碍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使用SPSS20.0录入数据、处理人口学资料,通过Latent GOLD 4.5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结果:依据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可以将进食障碍分成:极低体重限制进食组(23.17%),无怕胖暴食清除组(21.54%),低水平怕胖暴食组(19.27%),怕胖暴食组(19.27%),极低体重无怕胖组(16.76%).在提取的临床症状表现中,BMI、有无暴食行为、有无催吐、有无服用导泻剂及怕胖观念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有无限制性进食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的进食障碍患者根据症状可以分成五个潜类别,基本符合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诊断分类.但进食障碍患者的怕胖观念标准和中国人群的低体重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营养治疗对住院神经性厌食症( A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N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抗抑郁治疗联合辅助营养治疗和仅常规抗抑郁治疗1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身高并完成进食障碍调查问卷( EDE-Q)的评定;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指数(BMI)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2,P<0.05);对照组治疗后BMI值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9.71,P>0.05)。研究组治疗后EDE-Q量表在暴食频次( F=217.5)、催吐频次( F =157.3)及限制进食因子( F =319.6)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辅助营养治疗在短期内对住院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联合雌激素治疗对年轻未治疗女性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临床常规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将8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TR)中AN诊断且处于低雌激素状态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治疗组(A组:雌激素治疗+常规治疗,n=38)与常规治疗组(B组,n=42),并在治疗4周、12周后进行随访评估,使用体质量指数(BMI)、进食障碍检查问卷(EDE-Q)总分、进食态度量表(EAT-26)总分、贝克抑郁量表(BDI)总分、贝克焦虑量表(BAI)总分(该4个量表总分简称症状量表总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及差异。A组分别有25例和20例患者完成4周和12周随访,B组分别有23例和21例患者完成4周随访和12周随访。结果:两组AN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总分的减分率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N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随时间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低体质量女性AN患者联合雌激素治疗并不能明显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血浆催产素(OT)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41例AN患者治疗前和随访时血浆OT水平,通过自身前后对照,分析AN患者前后3次血浆OT水平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1个月及3个月时血浆OT水平分别为(90.10±30.54)pg/ml和(93.65±42.15)pg/ml,较治疗前(86.54±32.45)pg/ml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前后血浆OT水平及临床症状变化程度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AN患者存在OT系统代谢异常,随着AN治疗3个月后症状改善,血浆OT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血浆OT水平有可能是AN的一个属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进食障碍(ED)患者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1例ED患者及4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进食障碍调查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评估。运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各型ED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成熟恐惧与完美主义、社交不安全感分别与限制型厌食症(ANR)患者的求瘦、对体型不满症状呈正相关;禁欲主义、成熟恐惧及完美主义与暴食/清除型厌食症(ANBP)患者的求瘦症状相关,冲动性、完美主义与其暴食症状相关,禁欲主义、社交不安全感与其对体型不满症状正相关;禁欲主义与贪食症患者的求瘦、对体型不满症状均呈正相关,内省力不足、冲动性与其暴食症状正相关。结论:完美主义、冲动性、禁欲主义是ED患者核心症状的共同影响因素;成熟恐惧与社交不安全感,内省力不足分别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症状出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是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它是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生理心理障碍[1].AN区别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它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为10∶1,且双生子研究发现同性双胞胎中女性双胞胎AN的发病率比男性高,异性双胞胎中男性AN发病率比男性同性双胞胎的比例高[2].本文主要就雌激素在AN的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