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文化简化主义是西方译者英译中华典籍时常犯的错误之一,其特征是译文与原文表面上语言意义一致,但实质上文化意义却大相径庭,形成一种语言形式上的欺骗性对等。其原因是译者以自己的心理框架取代现实的语境,这实际上是译者缺乏文化逻辑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忠实伦理作为译者的道德责任及法律义务,并不能作为功利原则来评价典籍英译译者翻译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因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基于规范伦理学之效果论与义务论,分析西方译界英译中华典籍所遵循的归化伦理与异化伦理纠葛与冲突之本质可知: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译者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均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评价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功利原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译者阅读汉语典籍时采取的是基于语境的理解方式,而译语读者习惯的是基于言语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之不同决定了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重构至关重要,如语境重构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误读的发生。成功重构语境,须先厘清语境重构内容、方式与标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典籍英译而言,语境重构实质上是以典籍英译交际各方认知为基础,内容乃语境假设与语境效果之同一,方式乃忠实于原作者信息意图之语境顺应,标准乃忠实伦理与交往伦理之统一。结合对《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语境重构方式的比较分析,基于认知的语境重构标准可以对译者是否成功地重构语境做出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4.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影响问题的阐述,分析供应链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的含义及其业务流程,揭示CPFR在实现供应链需求与供应信息共享及减缓牛鞭效应中的作用,指出CPFR在中国实施中面临的供应链观念淡薄、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之间的合作理念欠缺和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是规范制约下的行为。但译者作为自主的个体,有选择翻译策略的自由。翻译规范形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可由文本资料与超文本资料推导而成。格里菲斯、阂福得的《孙子兵法》两英译本分别以“军事战略”和“生活文化”为中心予以阐释。格译本乃是格氏及以利德尔·哈特为代表的西方战略家集团敏锐地感到西方传统军事思想已无法适应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他们探求一种使《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同西方传统军事思想融合互补的道路,这一翻译意图和期望规范背后的动力是美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而闵译本对《孙子兵法》作的“生活文化解读”以及对孙子“兵者,诡道”思想的批评,所代表的期望规范背后的社会动力乃是人文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这些假设可通过把"文化"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与"翻译"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组合成对形成的概念矩阵而获得,具体表现为文化翻译之三种模式,即:文化翻译乃是对异域诠释视域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另一社会成员诠释某一对象或事件的方式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惯约之诠释。基于文化翻译的这三种模式,以《孙子兵法》文化专有项英译的经验分析为例,阐明了文化翻译之本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