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菜布尼兹在分析批判洛克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温和的理性主义认识论.他倡导内源主义,断定观念、概念都导源于内部经验,外部经验只能提供机缘;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天赋”只有倾向性的意义.他推崇理智、理性,同时又重视经验和实验,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说作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要求什么样的伦理学说,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规律。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伦理学说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它与当时法国经济关系的密切联系,是它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观点的继续,当然也是反宗教教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简论莱布尼兹认识论中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阐述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是莱布尼兹认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莱布尼兹充分信赖人类思维的能动性,肯定认知主体建构概念的创造性。在莱布尼兹的方法论中,类比、归纳、概率、假说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莱布尼兹所陈述的方法既含有理性主义因素,也包括经验主义成分。然而,二者并非平分秋色,理性主义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内孕育了平民阶级,这一阶级原来只是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推动者,但是在海运开辟、国际贸易发展之后,手工工场取手工业而代之,资本主又经济因素逐渐占统治地位,平民阶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新型的生产力要求摧毁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这表现在政治斗争上就是资产阶级打破封建贵族国家机器的革命,直接反映在意  相似文献   
5.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末叶美国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哲学派别,其中的代表人物具有各种倾向,诸如关注观念和命题的意义的分析,推崇真理的效用性,强调思维的工具作用,注意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突出个人的利益以及重视概念的性质和选择的探索,如此等等。彼此的观点虽各具特色,但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奠基者之一的笛卡尔,执着于理性主义,注重内省,由我思确定自我的地位,再由自我推及外部世界的存在,即由认识论扩展到本体论,导致了哲学思维新的转向.笛卡尔探索的认识的出发点、知识的确定性、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意义的内涵、天赋能力和直觉及知识的效用性等问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认识论领域,对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理应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杰出的哲学家,所受正规教育的资历不深,却在学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在政治思想方面,学者的意见分歧,以至相互对立。例如,有人认为卢梭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艾棱伯格针锋相  相似文献   
8.
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属于伦理学的范围。伦理学与认识论有别。认识论探索主体与客体,即人与自然或外界事物的关系,以追求二者相互符合为目的,而伦理学则要求主体作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价值判断。但是伦理学和认识论一样,都是哲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尽管内容不同,领域各异,彼此却应该紧密相接,连缀在一起。赫拉克利特早就对此有所理解。他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又说,“人人都有秉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古希腊罗马哲学》29  相似文献   
9.
弗·培根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本体论同认识论息息相关,是认识论明显或潜在的前导,是认识论参照建立体系的基础。因此,要深入地理解培根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认识论思想,首先就应该明了他的本体论观点、他的自然观。 自然观的形成取决于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状况,同时也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观。自然观既是哲学中的一种理论,又是意识形态,其任务在于解释自然,同时又能够指导人类对待自然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和休谟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对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知性与理性辩证统一所作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