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2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学习2005(5)号文件,系统阐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显著特点和优势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政党制度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之一。我们主要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作用角度,对中华大家庭的确立进行一番历史透视。 何谓民族凝聚力?笔者认为,它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心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本身是一种无影无形而又无处不在起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社会的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解剖一下人生观的系统结构及其实现自控与优化的机制,以推动人们在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 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是人生观系统的底层结构,是建构人生观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三是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三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表述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人的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为  相似文献   
4.
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明了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并提出了做好统战工作这个新着力点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转型伴随着经济和政治转型而发生发展,又是社会其它层面转型的精神动力,同时最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并直接地通过人的素质提升而表现出来。整个社会转型最终都要通过精神文化转型而得到反映、体现、确认与完成。因此,精神文化转型对于世纪之交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制的转型精神文化生产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6.
关于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唯物论角度对社会转型范畴内涵作了一般规定,从人类社会历史的纵向和从当代世界历史的横向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的类型作了划分,提出“准传统社会”是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真正开始的现代转型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在社会的生产与生产力,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政治体制与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转型内容,指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社会转型具有高度的艰巨复杂性与长期性、高度的自觉性与计划性、系统整体性与配套性、全方位大开放性与赶超跳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个论断,是对我们党提出与实行的对外开放方针内容的一个丰富与发展。自党中央提出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以来,对于搞经济建设、搞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根据与意义,许多同志从理论上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近年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则对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已经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但是对于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方针,就还大有论证的必要,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肤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在公布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崭新理论概括,指明大力发展这种特殊形态的商品生产,是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必由之路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而且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凝聚力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共同心态所表现出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作为社会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既有显著的继承性、连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互相区别的历史类型.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和魅力.本文试图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历史类型及其现代走向,为崭新的现代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人的素质问题在改革的时代被突出地提到人们面前,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予历史以巨大影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