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亮点,代表了一种人类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传统技术创新活动核心追求的是经济价值,但在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影响下,技术创新有必要实行价值转向追求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用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实行整体关怀的哲学来关注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我们需要将技术创新活动终端从市场扩展到生态环境。为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需要提出多种措施来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2.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公共性是秩序的完备化叙事,"尊严"与"规范"成为公共性的基本范畴.后现代的微扰效应引起了公共性从规范场向非规范场的转变.后现代人类对游戏、权力和疯癫的三重苦恋,不过是失去"崇高"精神的意志低回.也许非规范场能够导出一个更自由的世界,但后现代的历史两难却把自由带到了更疯狂的地带.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任何科技创新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都打上了它所处的特有的文化时空的烙印。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凝聚作用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上。因此,有必要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健康、有序、和谐与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科技文化研究主要聚集的几个领域,即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问题的关联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模式的不同,其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领先创新,应结合其成果特征,选择合理的保护方式;对于模仿创新,应正确处理好模仿与知识产权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是科学地界定与处理合作者共有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古代匠人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当下工程师应具备的精神素养.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需要在新一代工科生中得以实质性回归.在国家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的背景下,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工匠精神"教育亟待加强.这需要从意识形态、实践行为及管理等层面深刻领悟工科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要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工科类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既是课程教育理念,也是课程教学方法。尽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仍是当前“课程思政”整体布局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相较于本科“课程思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仍存在教育主体“二元悖论”突出、群体性工具理性张扬、停留在课堂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质量评价等途径,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易显飞  胡景谱 《探求》2018,(2):102-107
"情感增强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其引发的人文风险论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相关分析大体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条进路:前者主要是分析个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对人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的威胁、对情感发生学基础的挑战、情感人格的趋同化问题和情感生活的简单化问题等;后者则是阐发情感增强技术带来的社会整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技术安全性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宗教问题等。情感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不仅要从情感及技术本身的属性展开讨论,还要结合技术产生发展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背景,尤其是从人类面临的文明风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