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科学认识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利益、需要、意愿、追求的精神精髓。它在推进思维方式送旧迎新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论断既是现代化的思维角度,又是实现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2.
理解、接受、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从社会价值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从个体价值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却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据此,准确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观是关系到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范畴,不仅具有认识活动的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活动的意义。真理的规定性与其检验标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在真理规定性上,如果把它仅仅视为认识问题,而与实践活动无关就不能与古典真理观划清界限。真理问题与价值问题有着天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规定性内在地具有价值性,在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应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前提下,既不能把实践标准外在化,也不能把它简单化,而要把它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房玫 《江淮论坛》2011,(2):58-6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这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都抓住了唯物史观超越以往历史观的特质,且都有充分的文本依据。但各持一端,用以界定唯物史观,却是片面的。唯物史观是认识维度与价值维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领域的变革离不开唯物史观。旧哲学之所以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唯物史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确定、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的实现等这些哲学上的重大课题 ,都只能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物质性。但是,生产力不是纯粹自然的力量,而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又具有主体性。生产力是客观物质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房玫  汤文曙 《江淮论坛》2000,1(3):52-57
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价值问题,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已经提出价值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问题,本文试图以价值观为理论视角,透视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作为对实践提出问题的回答。一价值观的内容比较宽泛,从价值观透视社会历史观,有必要对透视的视角作一些说明。价值哲学的首要问题是探究一切价值由之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以及一切价值判断的合理性依据何在的问题。如果说,一般哲学首先研究的是“存在”,那么价值哲学则是以“应该存在”、“应该有”为首要内容,并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提供世界观的基础,目的在于为…  相似文献   
9.
房玫 《学术界》2007,(2):164-167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之间的落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落差的产生和存在原因很多,从教育者本身考察,轻视或忽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弱化、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具有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解决落差问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重视并确立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房玫  韩燕 《江淮论坛》2007,4(3):5-7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在价值视野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一个"理想性要求",既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价值主体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的目的,更体现了理想和现实互动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