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3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南宋遗民词人对江湖士风的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遗民词人虽然承袭南宋时代的“道人”、“雅士”风度,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如下两个方面却有所突破和发展:一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优游湖山,寄情山水,在人生态度上追求独善其身,追求并实践着自由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崇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飘逸清空的风度;另一方面则是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的隐逸人格形象中包含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探索,具有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儒家乱邦不居、无道则隐的思想,佛道全身避祸、自然闲适、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继承发展了晋宋士人陶渊明的人格风度,羡慕和仿效他的行为方式,吸收了晋宋时代士人人格精神的有益因素,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4.
南宋遗民词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主要即是清空、醇雅,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这种审美选择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南宋遗民词人在亡国入元后的生活里,经常性地怀念在故国时的生活,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里回忆往日的欢乐旧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感伤惆怅。这种由今昔对比产生的怀想之悲,是南宋遗民词人群体悲剧性心灵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南宋遗民词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熔铸到词中,不落痕迹地转移到词作内容的审美表达,巧妙地将佛教思想转化为词中的审美意境。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既是南宋遗民词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感的载体,佛教语典如此广泛地融汇于遗民词中,一方面表明了遗民词人对佛教思想接受的自觉与深入,体现出了词体的老成之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虚空淡泊的心理,易于将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审美趣味中,并将之转化为词作中的审美意象及其创作时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优先股发挥的重要救助作用尤其是对其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优先股在危机时刻对金融机构的应用价值。通过梳理总结美国政府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分析研究优先股在其中应用比例、途径等,发现优先股是危机时刻使用频率最高和范围最广的金融工具。提出优先股在危机时刻能快速实现注资等救助目的,稳定金融市场,因此,中国有必要建立救助时期优先股制度,且应根据危机时刻和非危机时刻同时构建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丁楹 《肇庆学院学报》2015,(1):60-65,79
以夏承焘为代表的民国时期教师的教学思想、讲课风格与时代风云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思想方面,我们从其寓教于乐的角度切入,探讨当时教师教学思想中快乐的因素,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讲课风格方面,我们注意到当时教师们平易乐观的禀赋特征,并将其与时代氛围和那一时期读书人的精神气质结合起来探讨,力求公允地评价这种教学思想、讲课风格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