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4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居住区"视野下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行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一般来说研究总体(调查总体)只有一个.即是"中国"范围所涵盖的对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将这一总体分为城乡两部分,一是城市样本,一是农村样本.这样做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国情,将总体预先分成两层分别抽样.  相似文献   
2.
性病自报发生率的时段共性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20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率正在快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进行的"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在中国20-64岁的男女中,梅毒发病率12倍于国家权威部门同期公布的数据,淋病发病率70倍于国家权威部门同期公布的数据.我们现有的以公共卫生学为理论指导的性病统计存在着两个重大的遗憾:一是仅仅重视性病发生率的发展趋势,而且是把各个年份的发生率作为一个个单独的数字采使用的,无法从一个历史时段的视角来考察性病的发生与发展;二是性病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发生率与特定历史时段内的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关,而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简单疾病.目前公共卫生学的统计方法尚无法揭示这方面的内容,更无法解释其意义.如果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把两个年头作为控制变量,考察除了年头差异之外相关的社会原因,就能保证统计分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潘绥铭  黄盈盈 《学术界》2012,(1):101-108,285
对于网上性爱,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2010年全国14-61岁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第一次在具有总体代表性的意义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参与网上性爱的不同程度,发现网上性爱其实是中上社会阶层的主流文化。本文进一步进行检验,发现在16种网下的非主流的性行为实践中,只有"上年中有过一夜情"这样一种情况与"网上性爱参与程度"呈现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网上黄毒"的假设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潘绥铭  鲍雨 《学术界》2015,(2):76-87,323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社会调查中,常能看到对问卷的回收率的报告,问卷的拒答率、错误率却少有提及。殊不知,衡量一个调查成功与否,问卷的回收率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也并不意味着回收率越高越好。因为,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和动机参加你的  相似文献   
6.
近来,大家已经开始关注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好是坏,这些形象毕竟都是传媒工作者制作出来的。因此人们需要知道,传媒工作者自己,对于女性持有什么样的看法?传媒工作者当中的女性与男性,在观念上有些什么异同?女性主义观念和意识,在传媒工作者里已经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为此,广西南宁市华光女子学校传媒研究课题组和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并展了全国性的“社会性s据识与传媒工作”调查。关干‘’传媒单位”我们定义为: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传媒管理机关、广告的制作和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7.
"元假设"是一切问卷设计的基础与灵魂,也是目前社会调查方法论中最缺乏论述、在问卷设计中最容易失误的方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光谱式地"存在着,而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任何一个问卷,都是在使用我们所创造的各种"界定"来裁剪社会.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社会现象的"两极",斟酌我们客观存在的"排除",避免出现调查内容上的误导.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世界,人口流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对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尽管涉猎人口流动与健康这个交叉领域的学者很多。但致力于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的作品却为数不多。原因在于流行病学的视角局限了大家的视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强调指出,要考察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必须比较流动前后人群在健康状况方面的变化。以此为导向。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回答了两个问题:流动对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何处?这些影响得以实现的机制是什么?最后,笔者还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考察多伴侣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是研究社会对个人行为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文以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分析结果为例 ,检验和比较了 5种相关理论思路的解释力。作者把阶层归属、社区性文化和个人的性关系态度作为社会作用的代表 ,以性爱现状和个体的性状况作为对照物 ,分别考察了这 5种因素对男女两性多伴侣性行为的作用强度。数据分析表明 ,“社会对个人的多伴侣性行为发挥主要作用”的命题可以成立 ,但阶层归属的作用非常微弱 ,而社区性文化对男性的作用和性关系态度对女性的作用却极其突出。这说明生物制约论、社会结构理论及交换理论的思路不适用于解释个人的多伴侣性行为 ,环境制约论和脚本理论的思路则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艾滋病“问题”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从加强执政能力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